让每一个学生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时间:2022-09-19 12:15:13

让每一个学生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每一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办学者,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学校办学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是今年多考上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是今年高考的一本上线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还是在全市、全国的各种竞赛中多夺得几块金牌?……我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相较于奖牌、分数、升学率等种种可量化、易显现的“教育质量”,我更看重的是走进35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成长,不光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和心智健全上。我们要做的,是将学生一生的成长都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质量指标去考量。

由此35中确定了办学的“五大理念”――

“教师第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教师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家庭孩子放在第二位,学校工作放在第三位。作为校长,我向广大教职工提出:有困难找校长,不幸福找校长,并提出了三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满意不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满意不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各项工作的客观标准。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与实践,35中最显著的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整个校园非常和谐。同时,我也深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有奔头”,即有努力的方向、有发展的通道、有上升的台阶。学校通过设立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站、特级教师工作室,加强教科研工作,建立学习型学校等一系列举措,努力营造出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深信,小胜靠智,大胜靠德。35中由此确立了自己的教育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将之作为学校办学的最高追求,并进一步明确了“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四证教育”的实施平台。

1. “五有人才”: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培养目标

“五有人才”,即35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五种素质和能力:(1)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2)具有国际视野;(3)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4)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5)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比如,为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学校构建起了“由上及下”的立体教育网络。

“上”,即指上接“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这一宝库。我们将着眼点放在全校范围内的“勤、孝、礼、善、诚”五字学德教育及道德之星、五字学德示范生的评选上;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注重挖掘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成立了研究会,和35中学生党校共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学校“志成”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下”,即指下接“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这一“底盘”。我们将落脚点放在“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的传承上。以金帆民乐团、金帆百人华乐团、娄师白书画艺术学校、“京剧进课堂”试点校等为载体,在进行技艺传授的同时,注重将各项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

这一立体教育网络的构建让学校“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有迹可循。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四证”教育:学生的成长不只体现在成绩上,更要体现在他们的生命发展和心智健全上

“四证教育”,是指所有35中的高中毕业生人人都要争取拿到四个证书:高中毕业证书;做社会志愿者的经历证书;个人才艺证书;个人诚信证书。

之所以提倡“五有人才”,强调“四证教育”,是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学会知识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成长,还包括态度的养成、气质的涵养、体质的强壮、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这几年,学校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把依赖性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性的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过程,明确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将其提升为35中的教学观,纳入评课标准。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专家们认为,逻辑思维包括四种能力,一是分析综合能力,二是分类比较能力,三是演绎归纳能力,四是抽象概括能力。学校成立了初、高中学科逻辑思维训练研究课题组,组织老师分年级、分学科制定逻辑思维训练系统,按照学科、模块、章节,把教材当中的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学习导学案”。以此为基础,学校实施了以“逻辑思维训练与学习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教会学生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问题化,再把问题课题化,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查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与能力。

此外,我们还强调课堂教学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要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在35中,领导和同事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主要看上完这堂课能够引起学生多少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少快乐和启迪,有多少是属于学生自己创造、生成的东西,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为学生修筑一个知识的“蓄水池”,而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打凿一眼永不枯竭的“喷泉”!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信息来源的唯一渠道。为此,35中在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主体的同时,将学生同样视作鲜活的课程资源,并将之作为学校的课程观。比如,我们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设计成一门自主开发的社团课程,学校提供课时、活动场地,还专门成立了学生社团管理与服务中心,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课程管理,赋予一定的学分,评选星级社团,同时明确“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的社团工作指导方针。

“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

同质化倾向严重是现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决策层面来看,目前新的高考改革方向已经提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不可否认,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还没有在高校录取中扮演实质性的重要角色。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中的确缺少个性鲜明、创造力旺盛的人才。

基于上述思考,学校提出教育要“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并将其视作35中的学生观,以及35中对教育质量的终极追求。

实践中,35中秉承科技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统一、宽厚基础与个性发展并重、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包含5大门类、172个细分的课程“套餐”。这一套餐涵盖了国家基础必修必选课程、综合选修课程、中科院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中科院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

和一般请专家来开个讲座不同,学校每周安排半天时间特邀科学家们到校授课,并建立了一套长效的机制。该课程按内容分为讲授类和实践活动类两大类。讲授类根据上课的地点不同,分为学校类和研究所类。实践活动类也根据不同的授课地点分为学校实验室、中科院研究所、周末实验室、野外科考实习以及寒暑假综合考察等,涵盖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自然与环境科学、高科技科学四大科学领域,中科院五十余位研究所杰出青年和一线研究人员以及热心于青少年教育的院士陆续走上了学校的讲台。

这个课程“套餐”,为学生们营造的是一个“无疆”的“课堂”。这种“课堂”,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学视野,做到知识向课堂外延伸、向学科前沿延伸、向学生的个性延伸;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学生在学校封闭式的学习状态。比如,学生有机会走进中国科学院等顶级科研院所,与科学家们亲密接触;有机会到国外进行长期、中期、短期的学习与考察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建构,35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会慢慢地由可能变为现实。■

上一篇:做个聪明的教师 下一篇:坚持女校本色 办出女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