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刷新自我

时间:2022-09-19 12:09:49

不断刷新自我

这一年里,我经历了不少写作上的波折,收获很多。但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时候,她不会再向外界寻求和推诿什么,而是将重心放在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的内在

ABR 记者段喜茹

“发过了多少提纲,补过了多少采访写下长长文章,却心里忐忑究竟得到总编的一个批评一个嘲讽,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赞扬……”

2012年12月,《汽车商业评论》杂志社年会,我们编辑部集体献声,其中这句改编后歌词让我心生诸多感触。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感受才属于你。这一年我在不断完善中成长,在一次次的采编经历中,不断犯错、不断、不断重建,自己也因此得到了自信,形成了态度,学会了全力以赴。

这一年里,德国跨国零部件企业“博世中国底盘系统”四位高管的采访经历让我记忆犹新。这次采访问题主要集中在博世的本土化。采访对象除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事业部新任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外,其他三位高层也全部是中国人面孔。

其实采访本身也是博世本土化的一个映照——对于一家德国跨国公司,出现在媒体面前的高管队伍已经看不到老外的身影了。

现场参与采访的记者有5个,大家提问配合默契,成稿素材也足够用。但为了避免群访后各媒体之间稿件的同质化,采访结束后,我开始寻求机会单独与重点采访对象进行深度交流。博世底盘控制系统全球市场副总裁蒋京芳是我继续追加采访的对象。

围绕人才本土化,蒋京芳告诉我,“博世集团人才本土化推进的大前提是,通过职位跨国调动,在管理方法和理念上做到融会贯通。”“实际上在几年前博世公司已经在考虑人员本土化,陈黎明一直是博世的重点培养对象。”

陈黎明1995年加入博世集团,在美国、德国和中国都有丰富的任职经验,他因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跨国背景,在博世中国和博世全球都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具有跨国、跨部门经验是博世衡量人才本土化水平的重要标准。蒋京芳也属于这样的人才。她自己被调往德国进一步积累跨国经验。在博世公司,不同事业部操作方式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蒋京芳认为这种职位和部门的转移对其帮助非常大。

“博世希望中西方相互学习,互相贯通”,蒋京芳说,2012年,博世公司有80多个人被派遣德国,目的就是要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

显然,这次追访让我从深层次了解到博世本土化的精髓,即积极的人才本土化,从各管理层关键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入手真正的中西融合的本土化。

于是,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由头即博世几个事业部总裁换成了中国人,写作思路也从博世人才本土化向研发、生产本土化逐一渗透。由于采访内容丰富细腻,文章写起来也非常顺手。

我以前写稿不怎么求实,喜欢那种四两拨千斤,弄巧卖智的思维方法,总是忍不住想要人为地去塑造他人塑造自己,遮盖不利于自己或他们的事实并做出评价,这样的态度写出的文章,最终的感觉就是白茫茫大雾一片,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严谨的采访和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这也是总编辑贾可一直强调的宗旨,他说“没有采访,或者没有到位的采访,请不要动笔写稿。”言外之意是我们的稿件要求准确、客观、公正、平衡,呈现事实。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不一样,光靠空洞的感慨和抒发感情说服不了别人。

有一个故事记忆犹新。

一小孩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石头,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全力了。父亲答:你没有,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

这个“全力以赴”就是想尽所有办法,用尽所有可用资源。放到日常采访写稿工作中。就是虚心请教主编及身边的每一个可以请教的人,不要拘泥于自己本身的力量,稿件出来也许就会与众不同。

之前我就像那个搬石头的小孩,每次接到新选题,新任务总以为只要自己尽全力就一定能做好,不懂得广泛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低估了写一篇深度稿的难度。

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不少写作上的波折,收获很多。但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时候,她不会再向外界寻求和推诿什么,而是将重心放在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的内在,而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从这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

上一篇:MINI E报告 下一篇:不做CSR,企业做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