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瓷书法艺术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19 11:02:05

关于陶瓷书法艺术的几点看法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优雅,独树一帜,它依靠充满弹性的毛笔与游刃灵活的腕法来体现中国汉字造型的构造特征和艺术美感。将传统书法运用到陶瓷装饰中,再经过了几千年的艺术孕育,就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陶瓷书法。它在带给人们新的视觉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延伸了传统书法的艺术广度。

【关键词】陶瓷书法 艺术 装饰 美学价值 表现形式

陶瓷书法就是以陶瓷瓷器作为载体的书法表现形式。陶瓷界定了书法在其上所表现的形式、风格与目的,所以陶瓷书法所表达的艺术性质、艺术规律以及艺术效果都是别具一格的,它从根本上体现出了美学价值的崇高与深刻。所以我们有必要从陶瓷书法的美学价值、艺术表现形式及发展创新等方面来看待中国陶瓷书法艺术。

一、陶瓷书法的美学价值

(一)视觉的外在美

陶瓷书法艺术实际还是通过汉字造型的形态美感来传达艺术效果,它的形依靠线条勾勒,它的势则依附于形,是一脉相承的。瓷器上的书法通过陶瓷的曲线展现书法线条之美,是一种有别于宣纸书法的个性化表现。在陶瓷上,书法线条讲究提按、徐急、顿挫和过渡,它没有了宣纸书法上那种封闭与孤立,在瓷器上展现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气势,格外生动。陶瓷书法的外在美就在于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的完美融合,从每一个角度看去,都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浓墨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州,山峦叠嶂,直冲云霄。淡写如小桥流水,轻流漫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陶瓷书法艺术的外在美不仅仅体现在笔墨,也精深于刀工。釉下坯刻强调线条飘逸、刚稳遒劲,讲究力量感与韵律感,就像浮雕。釉上瓷刻注重层次明暗,个性质朴,讲究节奏与布局,更像美术。所以纵观陶瓷书法的外在美,它给观赏者的视觉冲击是风韵各异的,不同的技法与思想都会造就不同的笔式气韵与骨形美感,非常奇妙。

(二)知觉内在美

鲁迅在他的《汉文化史纲要》中这样评价了陶瓷书法“陶瓷书法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鲁迅的这三点评价也展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基础内涵。以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知觉过程体现接纳与输入,是一种通过人脑转换抽象代码的过程。陶瓷书法的形美正表达了这种内在的意境,再加之书法艺术本来也强调意境美。虽然意境美是依附于形式美的,但是在陶瓷制品中,书法与陶瓷的线条造型并不冲突,它们通过虚实分布来表达境界,中国人叫做“气韵”、“神采”。所以人们常常会把自己从陶瓷书法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绝句形象表达出来。

无论是内里之气还是外显之色,陶瓷书法都从内部规律与形式特征上展现了它跨越两种艺术又相融合的独特美感。这种风格也奠定了陶瓷书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历史地位。

二、陶瓷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釉上装饰

书法在陶瓷装饰中能灵活运用,不但要注重书写,也要在表现形式上突出较为丰富的立体感。因为陶瓷制品并非白纸,它不是平面艺术,所以可运用于陶瓷书法中的工艺手段颇为复杂,创作风格也十分多样,可以刀刻、可以雕琢、也可以采用釉上及釉下的堆刻,甚至还有微书法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在陶瓷书法中最为常见的釉上装饰需要780℃以上的窑温进行烤瓷,再用深黑或艳黑的书法颜料在流动性已经不大的,白色釉面烧成的瓷坯上书写,就形成了陶瓷书法艺术。值得注意的是,陶瓷书法所采用的颜料与宣纸书法墨汁并不相同,比如说釉上装饰书法中所使用的材料就是粉末状的油料,它需要与樟脑油、乳香油和颜料共同混合,才能形成在陶瓷上使用的书法颜料,俗称搓料。搓料与打料的配合改变了书法的节奏,因为作者要根据搓料的料性来判断它在陶瓷上的定性,所以陶瓷书法在书写过程中一般节奏偏慢。另外,由于陶瓷材质的特性,陶瓷书法一般都是在坯体上完成的。笔与坯的摩擦力远大于宣纸与笔的摩擦力,这就要求作者拥有很高超的笔法技法。所以我们常常提到陶瓷书法技巧运用最多的“绞转”。例如较为典型的陶瓷书法中的釉上装饰《临金文》就采用了绞转这一特殊的书法技法,它在金文线条的圆转折回上体现出了流畅、均匀和均衡的美感与力道,整体空间布局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是陶瓷书法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如图1.

图1岩墨书法《临金文》

总结:

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对陶瓷书法艺术的几点浅见。笔者认为,当今艺术创作需要借鉴传统艺术的发展轨迹,在注重作品创作内涵与表达的基础上,增强现代艺术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也应该摆脱传统文化的窠臼,积极创新,借助传统陶瓷书法艺术的资源与灵感,创作和发展出符合现代人欣赏品味的陶瓷书法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施国卿.论陶瓷书法美学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J].陶瓷研究,2011,28(3):70-71.

[2] 侯文竹.书法在陶瓷艺术装饰中的表现[D].景德镇陶瓷血源,2012:13-14.

[3] 刘颖.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血源,2013:14-21.

上一篇:浅谈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发展史及现状 下一篇:浅谈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