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绩背后的秘密

时间:2022-09-19 09:50:23

小明,一位“有志”的高三学生,勤于学,乐于学,高三前的成绩稳定,然而进入高三,成绩大幅度下滑,班主任和他进行多次谈话,但是都没有太大效果。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几天后的一个午后,小明主动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咨询时,小明在讲述过程中双手来回搓动,眼神躲闪,说话的语速比较快。“老师,我现在遇到了问题,考试的时候走神,会想象到有两个人在打仗的情景,一走神儿可能10多分钟就过去了。再答题就答不完了。”

紧张、不够自信、动机较强是我对他的最初判断,然而,他说到了他一考试就会想象到一种情景,幻想?幻觉?在短暂的疑问后,我立刻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的社会功能良好,那这种联想应该是暂时由固定刺激引起的一种想象,我要引导小明找到问题的根源。

师:每次走神都会想象到两个人在打架吗?

明:嗯,(回忆中),差不多。

师:场景、内容完全一样吗?

明:差不多。

师:你回忆一下,你所说的打仗情景发生在什么时候?

明:两种情况,一是考试,二是遇到问题时候,这些问题都是小事儿。

师:哦?小事儿,都是哪些小事儿呢?

明:(有些着急,不知道说什么)做题的时候,会想到一个人说做对了,另一个人说做错了。还有看到别的同学之间有矛盾,自己就会想象到他们会怎么吵架,最后谁能吵赢。

师:那你是在他们吵架的时候想呢,还是他们吵完了呢?(澄清问题)

明:他们已经吵完了。或者没什么事儿的时候。(语速加快)其实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是自己在那想的,挺荒唐的。

谈到这里,小明的这些问题投射出了他的一些人格特质,我要引导他将表象问题实质化。

师:(总结归类问题)我想你是一个爱思考、善于辩论、有自己观点、在意对错的学生,是这样吗?

明:是这样的。

师:(继续总结归类问题)正如你刚才说的那样,你想象打仗场景的时候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做题的时候,一类是同学问有矛盾的时候。

明:(肯定地点头)嗯,是的。

师: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在“解题”,一是解学科的题,一是解同学之间交往的题,是吗?

明:(眼睛突然有了光)老师您说得对,就是这样!

师:你觉得善于解题的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爱动脑、有想法(停顿)……

师:我也这样认为的,而刚刚你对自己也有一个评价,和你的回答几乎一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你是善于“解题”的人?

明:嗯,是。但以前我没这么想过。

在我的引导下,小明将最初的学业问题转换成了人格问题,将焦虑矛盾转换成积极人格,这种认识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的焦虑情绪。

师:正因为你是善于“解题”的人,所以你对知识题和人际题都愿意去思考。那为什么你有这种和大家不同的思维呢?是经过训练的吗?

明:是的,老师。我一直研究奥赛,从小学到现在。

师:哦。那就对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因为你经过专门训练,你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于普通学生,这种能力铸就了你令人骄傲的成绩,当然,也让你现在“善于解题”,既然这样,你觉得现在的状况是自然、正常的吗?

明:嗯……是的。

师:你刚才说道,你想象的是两个人在吵架,是吗?

明:是。

师:是打仗,还是就某个问题进行争辩呢?

明:是争辩,是辩论。

师:辩论是关于哪个对,哪个错吗?

明:是。

师:你辩论的主题是某种做题思路或某种观点,是吗?

明:是的。

师:那我们可否这样说,你想象的不是两个人在吵架,而是两种做题思路或观点的辩论。

明:哦。是的,老师。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把它形容为打架。

小明把自己的问题描述由“考试的时候走神,就会想象到有两个人在打仗的情景”变成“两种做题思路或观点的辩论”,“做题的思路”正是小明在考试时最关注的。这不是简单的描述变化,而是对自己问题的明确认识,这样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根据小明的性格特点和他争辩的内容,可以明确,小明的问题是因为想答好试题的动机过强,导致过度焦虑,焦虑状态干扰了对考试情境的感知,使得他将焦虑的状态转移到对问题解法的无休止的思考中,而这种争辩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焦虑,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下滑。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向他讲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比照小明的问题,告诉他“本我”好比解题的能力基础,“自我”是考试要面临的答题实际情况,“超我”是尽一切力量解答好问题的想法。小明的“超我”力量太强,干扰了“自我”对现实情况的分析,即答题的现状,在过强的“超我”力量的指引下,他要尽力调动他的思维过程,在原有能力基础和解答考题的结果间进行协调,于是就进行了更加激烈的关于哪种解题思路才是正确的辩论,正是他说的“打架”。

师:“本我”应该成为你现在的核心状态,而你在平时和考试时候是“超我”的力量占核心,应该进行调整。

明:(思考)应该让“超我”的力量降低,可也不能不想做对呀?

师:是的,不是不能想把题做对,而是把题做对的愿望太强烈了。

在此基础上,我给小明讲述了“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即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些理论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小明来说,吸收得很快,渐渐地,在他的脸上我终于看到了轻松的微笑。到此,小明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

在咨询后期,为了巩固咨询效果,我布置了小明的强化认知作业:做题前进行“只需要做完每一道题”的暗示,每天多次,坚持一周,每天晚上记录自己的感受。

在需要奋力拼搏的高中阶段,学生们在成长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些困惑也许不被发现,而当学生分数发生滑落时,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教师、家长都会立刻警觉,进而习惯性地将焦点锁定在诸如学习方法、努力程度上。经过努力,有些学生成绩会有短暂的改善,也不乏很多学生仍旧苦苦挣扎。作为现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在学生成绩下滑的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心理因素,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才是科学的帮助之路,希望更多的教师少关注成绩,多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多听听他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心理状态。

上一篇:让教育充满常做常新的智慧挑战 下一篇:班主任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