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9 09:39:38

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保留灌肠方法对宫颈癌放疗后所致的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宫颈癌放疗后出现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4.5%和16.7%,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50.0%,两组比较, 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6,P

[关键词] 宫颈癌;放射治疗;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65-02

盆腔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常导致盆腔正常组织和器官放射损伤,其中放射性直肠炎最常见,其中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预防及治疗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对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仍未有权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科于2006年2月~2008年6月对22例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8年6月,在我院进行放疗,放疗后肿瘤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宫颈癌患者共40例,将此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年龄28~62岁,平均45岁;对照组18例,年龄26~61岁,平均43.5岁。两组病例的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程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放射治疗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6MV X线常规外照射50~60 Gy,25~30 次/5~6周;同期行后装宫腔内近距离照射每次6 Gy,每周1次,总剂量30~36 Gy/5~6次。

1.3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患者放疗后5个月~1年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血便者,经妇检证实宫颈肿瘤消退,电子肠镜检查证实直肠无肿瘤侵犯,但出现直肠黏膜水肿、充血、部分患者合并少许点状小溃疡,则诊断为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

1.4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方法

1.4.1 灌肠液配制:观察组采用甲硝唑100 ml、康复新50 ml、柳氮磺吡啶1.5 g、强的松15 mg、2%利多卡因40 ml混合成灌肠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 ml、庆大霉素24 mg、地塞米松5 mg混合成灌肠液。

1.4.2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灌肠前将药液装入瓶内置于水中加温至39~41℃,用50 ml注射器抽取,接12 F导尿管,患者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双腿弯曲,臀部垫高10 cm,将导尿管插入20~25 cm,将配制好的灌肠液从导尿注入直肠管内,灌肠后拔出导尿管后轻柔,嘱患者取舒适,用手掌轻压腹部,逆时针按摩7~10次,然后取膝胸位2 min,最后平卧,灌肠液在肠管腔内至少保留2 h以上,每晚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两组灌肠方法相同。

1.5 疗效判断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的评价,评价标准[1]:治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消失,大便潜血试验(-);有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消失,大便潜血试验(+);无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症状无减轻,大便潜血试验(++)以上。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例的疗效的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病例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50.0%,经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临床差异有显者性(χ2=6.06,P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文献报道盆腔肿瘤放疗后几乎100%发生直肠组织学改变,并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直肠炎,临床症状为大便频数、下坠感(里急后重)、下腹痛或痛、黏液便、血便,急性期多可在1~2周后逐渐缓解,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多于放疗结束后4个月~2年内发生,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直肠局部黏膜受损后再生功能障碍,影响直肠壁黏膜的屏障功能,易出现细菌感染,此外放疗还使直肠壁内皮细胞肿胀或形成泡沫样改变,进而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阴道直肠瘘、阴道膀胱瘘,部分出现胶原纤维沉积,最终导致纤维化,甚至是增加死亡率是一个因素[2],防治的重点是正确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直肠的放射量,以尽量减少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便稀软、通畅,但当出现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时,治疗上较困难,文献报道以中草药甘草、白术、防风、黄芪、白术、丹参、元胡、黄芩等水煎剂灌肠预防放射性直肠炎有一定的效果[3],但对已经明确诊断的迟发性的放射性直肠炎未见进一步报告。本报告的40例患者均有盆腔放疗史,放疗前无直肠炎的症状及体征,放疗后5个月~1年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血便症状,经妇检证实宫颈肿瘤消退,电子肠镜检查证实直肠无肿瘤侵犯,直肠黏膜水肿、充血,部分患者合并少许点状小溃疡,故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明确。观察组中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甲硝唑是一种有效的抗厌氧菌药物,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消炎,促进溃疡愈合[4]。康复新是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修复受损的直肠黏膜、促进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柳氮磺吡啶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发挥抗菌消炎作用,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杆菌,同时抑制肠前列腺素及其他炎症介质的合成[5]。利多卡因具有疗效快穿透力强、安全范围大的特点,同时无扩张血管和对组织的刺激性,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的传导达到表面麻醉的作用,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6],从而减轻腹痛、里急后重感;强的松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从而减轻肠黏膜水肿、充血。以上药物混合后采用保留灌肠法治疗宫颈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治愈率达36.3%,总有效率为90.9%,比采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保留灌肠的治愈率为22.2%和总有效率为77.8%,效果更显著。

护理要点:灌肠前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及药物的作用,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灌肠前嘱患者排便,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减轻便意,从而延长药物在直肠内停留时间。操作时若患者感觉腹胀或便意,嘱其张口深呼吸;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悸、气促,应立即停止灌肠与医生联系给予处理。勿过多暴露患者身体,一方面防止着凉,另一方面重点保护患者隐私,促进护患合作。灌肠后嘱咐患者尽可能保持灌入药液在肠腔,使药物尽可能较长时间地保留于直肠腔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时做好肛周皮肤护理,使患者舒适。

[参考文献]

[1]李东芳.芍药加减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36例[J].四川中医,2002,20(4):47.

[2]陈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1997:279-282.

[3]陈昆田.近距离放射治疗临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93-496.

[4]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

[5]戴林.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4,399.

[6]金有豫.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2-94.

(收稿日期:2009-02-11)

上一篇: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 下一篇:个体化的饮食干预与运动指导对妊娠糖尿病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