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时间:2022-09-19 07:39:30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摘要】 目的 探究青年隐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5例隐源性脑梗死青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其性别、起病方式、首发症状、梗死部位、预后情况、并发症等资料, 总结此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静态起病率高于活动起病率;头痛、头晕、呕吐的首发表现高于其他症状;大面积脑梗死高于其他梗死。2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结论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主要为静态起病的大面积脑梗死, 首发症状为头痛、头晕、呕吐, 男性患者尤为多见, 经及时对症治疗, 预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临床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69

近几年, 影像学技术、生化检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不断发展, 研究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形成了更为准确深入的认识, 但是14.5%~18.0%的患者仍找不到确切发病原因[1]。这部分难以发觉确切发病原因的脑梗死患者, 被称作隐源性脑梗死。隐源性脑梗死为脑梗死的主要类型, 所占比例约为脑梗死总数的40%, 多发于年轻人群[2]。明确此疾病的病因, 根据临床表现, 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干预, 是降低此疾病危害及复发几率的必要保证。本院此次对25例青年隐源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回顾分析, 总结了其临床特点,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25例青年隐源性脑梗死患者为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 男16例, 女9例, 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35.0±3.5)岁。经脑CT或MRI检查, 确诊为脑梗死, 均为首发。排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超重、心脏疾病、长期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患者。

1. 2 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性别、起病方式、首发症状、梗死部位、预后效果、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包括颅脑血管超声、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脑CT、头部MRI、DSA、MRA)等加以汇总, 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1. 3 临床判定标准 入院当天及发病2周后,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对预后效果加以评价。预后效果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00%~91%;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90%~46%;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45%~18%;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7%或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 1 性别 本组25例患者, 男16例(64.00%), 女9例(36.00%)。男性明显地多于女性。

2. 2 起病方式 23例(92.00%)为静态起病, 2例(8.00%)为活动中起病。静态起病显著高于活动中起病。

2. 3 首发症状 17例(68.00%)患者首发症状为头痛、头晕、呕吐, 8例(32.00%)为其他症状(3例为偏身感觉障碍、行走不稳、上肢/下肢无力, 2例为神志不清/意识障碍, 1例为语言障碍, 1例为视物模糊, 1例为抽搐)。头痛、头晕、呕吐的首发表现高于其他症状。

2. 4 梗死部位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1例(4.00%)小脑梗死、1例(4.00%)额/颞/顶/枕单发性梗死, 5例(20.00%)多发性梗死, 12例(48.00%)大面积脑梗死, 1例(4.00%)脑干梗死, 5例(20.00%)基底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于多发性梗死、基底节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高于小脑梗死、单发性梗死、脑干梗死。

2. 5 预后与并发症 25例患者基本痊愈3例, 显效19例, 改善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00%(24/25)。3例肺部感染, 1例尿路感染, 2例下肢静脉血栓, 1例肾功能损害,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7/25)。

3 讨论

当前时期,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不断提升, 我国医学研究人员针对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展开了诸多研究, 将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主动脉瓣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白质脑病等多种不常见病因揭示出来, 但仍旧无法解决隐源性脑梗死病因模糊这一问题[3]。本院为提升人们对隐源性脑梗死的认知, 选择25例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病患实施了临床研究, 重点回顾分析了患者的性别、起病方式、首发症状、梗死部位、预后情况、并发症几类资料, 得到如下结果。性别方面:青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青年女性;起病方式:静态发病率高于活动发病率;首发症状:头痛、头晕、呕吐首发症状百分率高于其他症状;梗死部位:大面积脑梗死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研究数据证实,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在性别、起病方式、首发症状、梗死部位方面存在特异性, 医师可以根据这些特异性表现, 为患者实施诊断与检查。本组25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 24例得到有效控制, 总有效率达到96.00%, 整体疗效较高。共有7例患者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28.00%, 治疗工作对于患者的不良影响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 青年隐源性脑梗死病症存在明显的临床特点, 可作为医师诊断此病症的重要参考指标。确诊后, 医师应当及时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 以提高其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岳, 马欣.隐源性脑梗死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的更新和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 8(12):669-672.

[2] 王本国, 曾静, 杨楠.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山东医药, 2012, 52(21):89-91.

[3] 刘立海, 吕秀东.隐源性脑梗死病因学研究进展.疑难病杂志, 2012, 11(7):564-568.

[收稿日期:2015-02-26]

上一篇:分析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 下一篇:胫骨pilon骨折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