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2-09-19 06:51:47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我国对有关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法规作出了重大适当调整,混业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大,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出现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

金融业分业经营弊端不少

金融业分业经营,通常指的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都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不得超越既定业务范围;而混业经营就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都可以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曾经进行过混业经营的试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局限于自身业务的范围,但是由于金融业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管理水平较低,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涌向外汇、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市场从事投机买卖,结果是自身业务没有办好,投资设立的信托、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自办公司也没有办得成功,金融混业经营加速了风险的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

国务院于1993年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整顿金融秩序,中国的银行、保险、证券实行分业经营,并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进行分业监管。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制度。

然而,在十几年的运作中发现,分业经营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着手进行调整。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分业经营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从理论上讲,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将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化,这样,既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种金融体系的运行管理模式不但没有使风险降低,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从商业银行来看,商业银行由于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活动,加上由于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致使商业银行或是放款使不良资产比率持续上升,或是为安全起见少发放贷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出现大面积亏损。

按照国际惯例,证券类金融机构在分业管理和缺少必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的情况下,在股市低迷时,许多证券营业部因交易清淡其经纪性收入尚不足以抵补其房租及各项开支;若行情高涨,一些证券公司又常常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以提高其自营业务能力,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为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需要,必须把保费资金用活,但在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下,保险公司只能将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许多保险公司也出现亏损趋势。

2 分业经营严重阻碍我国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制度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而推出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措施,在现实中却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现在的情况下,金融业机构只能是在分业经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下,来做一些相关行业互相之间的服务,不能突破这个框框,突破这个框框就算违规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局下,完全割裂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窒息我国年轻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培育和健康发展。

3 分业经营使金融业经营成本增加

金融业进行分业经营是对金融市场的割裂,虽然一定程度地降低了金融市场风险,但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分业经营,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即不但不可以通过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分支机构,客户网络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且也难以通过结构和功能的调整消除业务重叠、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使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并依靠规模上的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强行的法规屏障隔离将带来无法度量的巨大成本增加,因为它意味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大量增加和限制了单一机构的功能和规模。

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废止了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制度,代之以金融业混业经营制度,作为金融监管创新的主要标志,金融业混业经营制度,目前已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适应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潮流,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混业经营的步伐进一步加大。

1 混业经营是适应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在金融市场领域推行的一些有关混业经营的改革措施,如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开辟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合法融资渠道;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扩大我国保险业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由原来只允许投资三峡、铁路、电力、移动通信,现在扩大到自主选择购买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期货公司的限制,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参股期货公司的限制等,都是适应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2 混业经营有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职能

混业经营模式表现为国家对金融业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使得金融资本可以多渠道地服务于产业资本,有利于缓解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供需间的真空缺口,适应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要求;同时产业资本所创造的盈余也能多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如今,消费者需要方便、低廉、优质、高效、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服务、新型保险、证券投资、理财等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满足投资者、消费者的需求,金融业需要进行混业经营。

3 趋向混业经营是加入WTO的必然结果

按照国际通行作法,在加强国家金融安全和壮大本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实力的前提下,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是履行入世协议的重要步骤。

我国入世后,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正在以合资或独资的面孔在我国出现,而且这些公司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它们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努力拓展业务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在加强专业经营和

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以便使国内金融机构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允许混业经营则是第一步,例如,光大集团与加拿大永明保险合作开展人寿保险业务,又收购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开端,从此光大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为一体,向“全能型”金融集团发展。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具有阶段性,是暂时的选择。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大势所趋,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推行混业经营尚需一定时日

混业经营运作的条件是,金融单位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高效、法律框架健全等。

美国从1933年确立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到1999年最终取消该法案,历经了60多年,其间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从分业到混业演变总体上看呈现一种渐进过程,银行、证券、保险监管当局对各自领域的监管已相当成熟、有效。而在我国,目前金融领域问题还很多。由于我们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金融领域的监管还缺乏力度,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信贷风险高和运作效率低下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面临化解金融风险以及保障金融安全问题的艰巨任务。而且,金融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高度。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金融安全仍是第一位的,金融改革和政策设计必须遵循“安全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另外,我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金融改革,是一个代价颇大的变革过程,必须采取渐进式过渡的方式。如果立即抛弃当前的金融分业管制结构,可能会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的金融混乱之中。因此,中国不可能立即全面推向金融业混业经营。

尽管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混业经营还需一定时日,但从管理者提出支持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加强合作和交叉试点中间业务,同时决定不定期进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方监管联席会议随时沟通监管信息来看,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特定的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既不会立即推行混业经营,也不会一味坚持分业经营,而是辩证地积极对待国际金融混业趋势,强调立法在先,试点在后,鼓励交叉试点,实施相对混业经营。这样有利于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和风险控制,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提高各业的监管水平,加快金融改革和整顿步伐,解决金融领域多年来遗留的问题,最终过渡到真正的混业经营。

上一篇:健康保险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巴菲特艰难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