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应用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06:08:51

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应用的思考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近几年来微博、微信的兴起,使网络式阅读更倾向于短小精悍的表现方式。微课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革新,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种新教学理念的导入。微课程是指在建构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的一套以在线学习为目标的实际教学内容。

[关键词]微课程;高校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47-02[作者简介]王盛(1978―),女,浙江宁波人,硕士,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指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的以在线学习为主要方式呈现实际教学内容的学习模式。

国外学术界认为,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可以自行构建一个微型课程,其课程时间为半小时或一小时(也有15分钟,甚至1分钟的微课程),重视学习的情境、资源及活动的创造,为学生建构一个有效的学习框架,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一个框架协助他们进行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需要教师把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产生一种“更紧密的学习体验”。国外微课程的研究是各自为战的,结构范围较广,不统一,主要运用于教学和培训方面,使用面较为狭窄。

而国内引进了微课程以后,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究和完善。国内的专家认为,把课堂上的重点片段录下来给教师借鉴和交流,录制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内。这种简短的视频,称其为微课程。微课程一般有很明确的教学目的,内容很精炼,集中地概括了一个问题。

关于微课程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国外。原先,微课程是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现在的微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或学习模式,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范式。微课程的应用也从中小学推广至高校。微课程俨然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微课程的应用现状

现在微课程在高校的应用非常广泛。当今的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并且使用其他移动数码产品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诞生使学习变得更简单直接。微课程和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具有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依托网络平台、以视频形式为主的优点,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很多高校都利用微课程的优点开展应用微课程的教学研究。但是在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微课程在高校的应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课程虽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但是在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教学中,时间限制成为微课程教学的弊端。特别是教授一些逻辑复杂的知识时,微教学模式并不适用,它不能容纳足够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其学习效果不如传统教学。

第二,目前高校的教学都是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整个教学设计,但是微课程的设计需要团队的力量。微课程设计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弊端,以集体参与的形式带领大家寻找解决办法,此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设计理念和措施,还需要大家合作进行课程研究。这与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出入,加上目前微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成熟,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存在很多问题。

第三,微课程在校本研究中很难落实。因为师生在面对新事物时,大多数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实际参与研究的人较少。但微课程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师生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的基础上。

三、微课程应用的改进措施

针对微课程在高校运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以弥补微课程的不足。

针对微课程内容短小精炼,课时较短,不能有效地把复杂的逻辑知识融入其中的缺点,我们提出区分对待:对于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的知识,可以使用微课程学习;而对于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并且不易阐述的知识,不宜使用微课程教学,而应该选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研室协商讨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灵活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和高效化。

微课程的设计不能仅凭一人的力量,而需要团队合作。微课程的设计要求教师发现一个值得去探究的教学难题后,找到解决方法,这个过程需要集体的参与。因为微课程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探究,而应该是具有合作的集体研究,所以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之中,对提出的难题要集体讨论,并且要经常与其他学校教授同类课程的教师交流和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

要促进微课程在高校的校本研究,就要形成微课程校本研究的氛围,让教师在这种每个人都在谈微课程、每个人在用微课程的氛围中研究微课程。笔者认为校方主管领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微课程校本研究氛围的形成。

首先,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提高对微课程的认识。对于新兴的微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大家去了解它的概念和意义,并且认识到它能够给课堂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对微课程的校本研究是实现课堂高效标准的有效途径。

其次,开展教师运用微课程的专业培训,组建精英导师团队。在学校内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微课程设计的培训和研究活动,组建导师团队,培养精英教师,作为整个学校微课程校本设计的“先锋”。

最后,举办微课程的设计比赛,树立典范。由学校的各个系推荐,选择适用于微课程开发的科目,举行全校微课程设计比赛,对比赛优胜者予以表彰、奖励,树立典范。

四、结语

微课程是“微”时代的产物,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教学理念的创新,它使高校教学课程安排目标得到细化,促进教师在开展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其精致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习者向高效学习模式转换,同时也促进参与者加强合作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就目前微课程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教师和学生对微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微课程引进高校的时间并不长,许多教学技巧还不成熟。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需要国家对新技术大力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分析和教育实践不断探索与总结微课程教学技巧,同时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微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开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4).

[2] 林永谆.开展微课堂评选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8).

[3] 王胜.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职业院校 开创实习生管理新模式――来自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对“微课堂”的成功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4] 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5]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6] 吴志文,申凡.试论互联网状态下传播类型的重新划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上一篇: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方法探析 下一篇:如何做好校企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