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9-19 04:50:38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 要]“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由于吉林省耕地承载人口多,单纯依靠种粮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有限,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和种植业中转移出来,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吉林省;劳务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4-02

1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至20 07年底,吉林省外出务工人数超过37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超过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幅23%,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超过7000元,全省农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15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0.2%。通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劳务输出品牌日益响亮,2007年,“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延边朝鲜族劳务”、“双阳鹿业劳务经济”、“农安服装工”等9个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虽然,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输出总量小、劳务收入少、外出就业时间短、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等问题。

2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的自身供给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供给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观念陈旧,没有长远就业目标。目前,在我省农村中,“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求安怕险”的心理还相当严重。

(2)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由于我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水平差,使得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处于低端水平,缺乏竞争力。

2.2 劳动力的社会需求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的日趋放缓使得社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更加困难。

2.3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间的中介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我省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组织的规模小、功能弱,劳务输出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不到位,农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吉林省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是亲戚帮、邻里带或自己出去闯。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2.4 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不断强调“公平对待”,但农民工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没能全面跟进,因而出现了现有的社会现象:户籍制度的隔离使农民工很难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大部农民的外出就业呈“兼业性”,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就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3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多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立足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粮食为主导,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小。为了更好发挥农业在劳动力转移中的蓄水池作用,我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及乡村旅游业等,扩大农业的就业空间。

(2)立足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在小城镇就地就业,既可以降低农民的外流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避免城市病。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城镇内就业,经济发达一些的省份,城镇的就业率会更高。

(3)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努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是吉林省乃至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流动劳动力大约为4000万人,其中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占其中的3%左右,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的比例是不相称的。

3.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条件

(1)逐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实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与输出就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2)逐步健全覆盖全省、连接省外国外的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体系。

(3)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改变城乡有别的就业政策,使农民享受其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对等的公平就业机会。

3.3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打破,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通过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逐步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的转变。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使外出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政府应积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土地使用权新机制,在保证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安心务工。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同城市劳动者一样的社会保障。此外,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省及劳务输出任务重的县(市)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救助中心,负责为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经济法律纠纷等帮扶救助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先喜.新农村建设中劳务经济的发展对策[J].经济论坛,2006(13):89-90.

[2]李东洲.宁夏劳务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7(2):67-68.

上一篇: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当前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