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途径为何“堵塞”

时间:2022-09-19 04:47:33

生活案例

讲述:彭雅(化名),女,45岁。婚龄17年

家是我的安身之处,也是我的苦恼之源,为什么这样说呢?虽说多少年来家中无大事,但我和丈夫的关系总是磕磕绊绊的,应验了那句“剪不断,理还乱”。其实,在外人看来,我们俩是比较般配的,外在的种种般配让身边一些朋友羡慕不已。羡慕,那是别人的感觉,可我的感觉我清楚,都说婚姻如鞋子,唯有脚知道其中滋味,此话绝对命中要害。

我和丈夫成长在两个不同类型的家庭里,两个人的性格和交往方式也不太一样。丈夫小时候充分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和宽容,性格开朗、爽直,说一不二,婚后和我在一起依然如故,完全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觉得恩爱夫妻关系中就要有真实,有什么说什么,甚至希望我也能像他父母那样包容他,而我却无法做到他想象的那么宽厚为怀。

作为家中长女的我,从小要帮助父母做家务,照看弟妹,家庭角色让我从童年就学会了承担、克制和忍让,我不能任性,因为妈妈说我是弟弟妹妹的榜样,我也不能撒娇,因为家里有更小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中。就这样,我变得乖了、懂事。

婚后,每当与丈夫意见不一致时,基本都是他说我顺从,其实有时我不太愿意,但又不习惯表达出来。每当丈夫为一些事情抢白我,话说得不中听时,其实那一瞬间我挺不爽,可愤怒情绪却闷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原来我以为自己这样是有胸怀,有肚量,不与丈夫计较,但后来我发现那股怨气并没有“自灭”,而是不断积累、酝酿,变得更强烈,然后再通过后来一件什么不起眼的小事爆发出来。迟来的报复经常弄得丈夫莫名其妙,他一脸无辜的样子,总是说:“就这事,你至于吗?”而我清楚自己不仅仅是因为一桩事情,而是几个事情累加后的情绪爆发!

我也试图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想小时候看到父母之间也闹别扭,性情温和的父亲总是不得不让着强势倔强的母亲,好像是回避风头;但是只要母亲有不周之处,马上就会成为父亲批评教育的事由。想来,父亲是不是也需要一种心理平衡呢?记得小时候住在平房里,邻里家也不断有争吵打骂声传来,看来争吵或许是每一个家庭的“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我渴望家庭中有正常的交流,有心平气和的气氛。夫妻之间有这种可能吗?

心理分析

看过上面这个案例,我感受到彭雅是一位通达事理的女性,因为在她的叙述中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状态有所分析。正是由于不满现状,人们才有所思考,希望寻找出更为理想的关系状态,继而才谈得上可能去改善,而一切外在变化都需要经历一个内心的过程。

夫妻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特殊之处在于,一切发生的均为婚内朝暮相处中的那些零碎之事。婚姻中的亲密感是缘于依恋的需要,依恋一个人就会对其有所期待,期待达不到就会产生分歧。两个头脑思考事情,产生分歧本身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怎样理解分歧和解决争执。如果是新婚燕尔,双方需要经历磨合期,如果是终生相伴,岁月的磨合会让双方懂得适应与配合,或许原来争执不让的事情就不再值得较真,太了解一个人之后,反倒明白随他去也是一种选择。另外,我觉得如果讨论家庭中相互交流这一话题的前提是,夫妻要具有权利平等的意识,拥有基本良好的人格(性格)。具有将关系朝着积极方面改变的愿望,才可能通过调适达到新的关系状态,让婚姻关系变得更为舒心,更加自在。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习得”,即,某种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婚姻中,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会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的某种经验走进自己婚姻的。这其中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在原生家庭中,作为长辈,父母是如何相处的。比如前面案例中,彭雅的父亲性情温和,总是不得不让着她强势倔强的母亲,但是只要她母亲一有不周之处,马上就会成为她父亲批评教育的事由,这就是一种相处方式。二是作为抚养者,父母们以自己的行为教会了儿女什么?我们看到,彭雅是家中长女,从童年就学会了承担、克制和忍让,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习以为常。这是孩子在家中排行及父母的要求下形成的个性特点。于不经意中,过去的关系就这样被我们带进来了自己的婚姻,而这一点往往不能被自我意识到。在婚姻心理治疗中,家庭关系中的现象会被较多地呈现和讨论,帮助来访者理解夫妻双方关系。

婚姻关系中双方的想法相左,发生异议、争执,愤怒时,吵闹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只是当事人选择了不同的交流模式,或者说是习惯于某种交流模式。就交流本身来说,一切方式都是“通道”,但不一定都算得上是“好通道”。关键问题是我们内心的承受力不同,争执吵闹有可能伤感情,而选择温和的表达方式可能更适合传递关注和爱,利于舒缓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明白对方的需要和理由。我们在婚姻中的苦恼往往不能彼此理解,无法有效沟通,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寻找到一种更为恰当的相处方式。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交流技巧。说话谁都会,而“会说话”却是一门艺术。多年从事心理工作,我在诊室里见过很多对夫妻的交流模式,有的唇枪舌剑,有的怨恨委屈,有时一方振振有词,而另一方以沉默对峙……我发现那些容易争执的夫妻具有一个“共性”,张嘴习惯于说:“都是你!”“你就不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话语一出口就带着“火药味”,不满情绪、攻击性、指责之意溢于言表,很容易激怒对方,情绪一上来很快就忘记最初争论的话题,转而打起“态度仗”,更有甚者扯出“陈年往事”,所要讨论的矛盾内容自然是离题万里。

心理处方

建议尝试三点。第一,学习交流,从第一人称开始:即某件事情我的感受如何,我是怎样想的,我的建议是什么。各自表达清楚意思,如果同时也能明白对方所想,就容易找到适当的办法,事情也就随之迎刃而解。第二,交流需要心平气和的情绪背景。没有人愿意在不愉快的状态中仍旧洗耳恭听别人的指教,就算是一个人做了错事,当其感到个人尊严被挑战时,他(她)也会出于自我维护而采取抗拒态度的,使交流过程受挫。第三,如果夫妻对另一方的成长经历多一些了解,或许能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另一半“为什么总是……”能试着理解他(她)身上的某些特点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痕迹,不是特别针对您的,不过是和您在一起生活,被您充分地感受到了而已。当您把对方身上那些不如意之处当做一个人的特点去看待,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容忍,有些事情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美满的婚姻需要经营,我们应当学学经营之道。不甚美满的婚姻也许需要“将错就错”,我们更需要一些智慧,减少点弯路,缺憾之中仍然能与对方共处一个房檐下,不少人都是这样走过一生的。

上一篇:健康咨询 第6期 下一篇:心理问答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