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

时间:2022-09-19 03:08:20

试论我国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22-01

【摘要】在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公民的维权意识加强,涉及胎儿权利保护方面的纠纷日益凸显。但是我国法治起步较晚,在胎儿权利方面的法律保护涉及较少,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目前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有所涉及。在生活中胎儿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却因为立法的缺失而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立法领域加强对胎儿权利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题注:基金项目:201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患者权利及救济途径的制度保障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课题编号:skzd2011102

一 胎儿的界定及胎儿权利

(一)胎儿的界定

医学上,把自然人出生之前的生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受精卵期、胚胎期、胎儿期。在我国法律之中还没有对胎儿的明确界定,但在法学学者中不断有人尝试对胎儿进行界定,其中主流观点是我国台湾学者对胎儿的界定。他认为“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之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至,谓之胎儿”。[1]由此可知在法律意义上“胎儿”包括了受精卵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时期在内的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法学界与医学界对胎儿界定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医学是为了区分生命的不同阶段,而法律是出于对生命的保护,因此,法律上不宜采医学对胎儿的界定,将胎儿做广义的界定更符合法律的价值追求,法律意义上的胎儿是指在母体之中孕育的从与卵子结合时起至出生时止的生命体。

(二)胎儿权利的内容

(1) 生命权

生命权,是指人所享有的以生命安全和安宁为内容的权利,和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护的物质必须的权利。[2]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

胎儿的生命权,在我国存在很大争议。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计划生育政策,决定了胎儿生命权的保护不可能全面的推行。那我国是不是就否定胎儿的生命权呢?其实不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本条款从表面上看,是在保护怀孕的妇女,但在更深的层次上是在保护胎儿能够出生成为自然人的权利,即对胎儿生命权的保护。

(2) 健康权

健康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以维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正常和心理机能健康的权利。[3]但胎儿还没有出生,其心理机能很难评定,所以胎儿的健康权主要是指维持胎儿在母体中身体各器官机能正常。

有学者人为,胎儿存在于母体内,胎儿受到损害,母亲也会受有损害,所以可以通过母亲请求损害赔偿而获得补偿。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只有胎儿自身受损,母亲健康无损害的情况,最典型的是药物损伤,这种情况下,如若不承认胎儿的健康权,则受损婴儿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护。

(3) 继承权

继承权,是指依法律规定或遗嘱的指定,所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国现行立法对胎儿的继承权益作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保留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处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应当为胎儿保留的份额,未保留的,应从继承的遗产中扣回,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就是死体的,由继承人继承。”要注意的是,在《继承法》之后颁布的《民法通则》否定了胎儿的主体地位,所以这里保护的是胎儿的继承利益,也没有赋予胎儿继承权。但是《继承法》做出的这种尝试还是有利于保护胎儿利益的,是一个进步。

(4) 受遗赠及其他纯获利益权

胎儿虽然还没有出生,但其有很多纯获利益的机会,如遗赠、赠与、作为保险受益人受益等。自然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权利,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财产遗赠、赠与胎儿,或将胎儿列为保险受益人。胎儿尚未出生,不能做出接受的意思表示,可以比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的规定,以确保胎儿的利益;若胎儿为死产,则这些利益应当返还原所有人。

(5) 抚养费请求权

胎儿出生后则必定需要抚养,便存在抚养费的问题。若胎儿未来的抚养人受到侵害,致使胎儿将来的被抚养权受到损害的,为了保证其将来的健康成长,应当保护胎儿的抚养费请求权。但考虑到胎儿可能为死产,笔者认为具体抚养费的赔偿,应当从胎儿出生为活体之时计算赔付;如果是死胎的,则不予赔偿。

二胎儿权利的立法模式

(一)胎儿权利的立法模式

胎儿权利的保护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人们不断进行对胎儿权利保护的探讨,并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最终在立法中得到确认。综合各国立法,可以总结出一下三种立法模式:

(1) 总括的保护主义

总括的保护主义,指凡涉及到胎儿权利保护的,均视为其已经出生,实质上是将胎儿视为自然人,赋予了胎儿民事权利能力,承认其民事主体地位。采取总括的保护主义立法模式的国家最为典型的是瑞典:《瑞士民法典》第31条第2款规定:“子女,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将胎儿权利等同于自然人。

(2) 个别的保护主义

个别的保护主义,指胎儿在原则上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例外情形下视为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该立法体系首创于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均采用此种模式。[4]如《法国民法典》第906条中规定:“胎儿在赠与时已存在者,即有承受生前赠与的能力。胎儿在遗嘱人死亡时己存在者,即有受遗赠的能力,但赠与或遗赠仅对于婴儿出生时能生存者,发生效力”;《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2款:“胎儿对其父母死亡时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第1923条第2项款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是已经受孕者,视为其在继承开始时已出生”。

(3) 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即完全否定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才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是前苏联,及受其影响的国家。1964年《苏俄民法典》第418条则直接否认了民事主体地位,胎儿根本就不享有权利能力。我国立法上也在很多方面也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5]三种立法模式相互区分,各有其特点。总括的保护主义立法模式能够全面的保护胎儿权利,确认了胎儿的法律主体地位,是最有利于保护胎儿权利的模式。采个别的保护主义模式对胎儿权利的保护范围明确,便于司法操作。而绝对主义立法模式完全否定胎儿享有权利,忽视胎儿权利,显然已不符合时展,目前采取此立法方式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三我国胎儿权利的相关立法及建议

(一)我国胎儿权利的相关立法

(1) 大陆地区关于胎儿权利的相关立法

查看我国现行立法,其中明确胎儿利益并加以保护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该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依照法定继承处理。”但该条只是承认胎儿的继承利益,保护的是未来自然人的继承权,并没有给予胎儿继承权。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条规定直观的反应了我国的法律并不承认胎儿的法律主体地位,仅仅在个别的单行法中以例外的形式承认胎儿享有某一利益,这并不利于胎儿权利的保护。而胎儿作为生命的一个必经阶段,这样的保护无论怎样都显得太过单薄。

(2) 台湾地区关于胎儿权利的相关立法

台湾对胎儿的保护采取的立法模式为总括的保护主义,对胎儿权利做概括性保护。中国台湾民法虽然也将“出生”和“死亡”作为权利能力的起止,但其对胎儿的问题在第7条中明确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的保护,视为既已出生”。台湾刑法则设有专章规定“堕胎罪”,对堕胎行为的处罚可谓严厉。现行台湾刑法第288条规定:“怀胎妇女服药或以他法堕胎者,处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元以下罚金。怀胎妇女听从他人堕胎者,亦同。因疾病或其它防止生命上危险之必要,而犯前二项之罪者,免除其刑。”1985年1月1日台湾优生保健法施行后,合法堕胎的范围虽然拓宽了很多,但不符合法定事由的堕胎仍然被判定为非法。

(二) 关于我国胎儿权利立法保护的几点建议

我国为成文法国家,对于胎儿权利的保护最根本的还是应当纳入到立法中。综合大陆法系的立法规定,参考台湾地区关于胎儿权利保护的立法,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对胎儿权利的立法保护宜采总括的保护主义,并在此提出个人对我国立法的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承认胎儿的法律主体地位。胎儿具有法律主体地位,胎儿才可以享有权利,其权利才有可能受到法律保护。所以承认胎儿的主体地位是将胎儿权利纳入立法保护的基础。

第二,胎儿有权要求损害赔偿。胎儿享有权利,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就应当有权要求获得赔偿。如自然人,当自然人的权利受到侵害,都将受到赔偿,胎儿受到侵害,作为对其自身所受损害的赔偿,应以胎儿作为权利主体,其有权获得损害赔偿。

第三,胎儿权利由其“监护人”行使。虽然胎儿尚在母体腹中,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其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能自己独立行使。但是,比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能力人,可以依照监护制度,由胎儿未来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人依法行使。这样及承认胎儿的权利主体地位,又保证了胎儿权利的实现。

第四,胎儿权利的享有以活产为限。胎儿因为尚在母体中,其能否成为真正的自然人还是未知的。若果,胎儿为活产,

上一篇: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产房带教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