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2-09-19 02:54:12

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

[摘要] 建立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以评价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以及上市中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对血样本采集、储存、运输血清样本的方法及流程进行了规定。该文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上市后中药;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方法及流程;专家共识

中药因其组成成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其人群免疫毒理学的检测成为不同于单一化药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的难点和热点。由于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外界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开展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中缺少对人群免疫毒理学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案,也缺少相应的检测流程,因此需要灵敏、科学的人群免疫毒理学监测评价检测方案和统一完善的流程,以更加准确地评价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对于中药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通过对上市中药应用后人群血清样本的免疫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中药AD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还可以掌握健康人群免疫屏障的动态变化,有利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依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ICH),欧洲医药评价局(EME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CDER)免疫毒性试验指南[1-3],以及目前的工作经验,参考国际相关做法,制定本专家共识。

1 范围

本文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市中药人群免疫毒性评价检测方案,二是上市中药人群免疫毒性评价检测流程,供已上市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其他用药途径的制剂)的人群免疫毒性评价研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1.1-2261.7-2003 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WS 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ICD-10 WHO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 术语和定义

3.1 血清[4](serum) 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3.2 人体免疫毒理学[5](human immunotoxicity) 人群免疫毒理学系研究外界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一门学科,是免疫毒理的分支学科,国外研究发现外界因素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体产生毒理学改变。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外界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与动物实验数据相比人体临床信息是评定外源化学物毒性最直接、可靠的数据,也是制定有毒化学品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的主要依据。

4 检测方案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IgM,IgG,IgA,IgE) 。外周血中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B淋巴细胞数。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20)。血清组胺浓度检测。补体C3,C4。

5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见图1。

本流程仅限于上市中药的免疫毒性检测。根据以上检测流程,首先根据药物说明书来确定药物组分中是否含有免疫毒性物质,以及临床用药是否按照说明书使用;其次,可将待评药物与已知评价药物进行对比,若无足够进行评价的数据,则对待测药物的人群免疫毒性进行检测。对检测后怀疑有自身免疫因素的病例,可选择自身免疫性检测。对于检测后提示有免疫毒性反应的病例,则按照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CD4/CD8的比值作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正常值约1.4~2.0,若其比值>2.0或

6 采样前准备

填写《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表》。

逐项填写,字迹清楚,调查表填写内容应保证真实、准确。

受试者或受试者的合法人在清醒、正常的精神状态下,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同意后签字;或在有证人的情况下,将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念给受试者听,受试者同意后亲自签字或按手印。同时告知供体的隐私权将被严格保密,未经同意不会泄漏有关信息。

7 血样采集

7.1 采血用的医疗用品 采血用医疗用品必须是符合GB15980-1995标准的产品。

7.2 血样采集量 每个受试者一次采集量10 mL。

7.3 采血程序 采样人员必须核对监测表和受试者的门诊/住院号、姓名、性别是否一致并填写 “血样采集登记卡”:包括编号、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采样日期、样本量等信息。无菌操作法进行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血样在室温放置30 min,使血清析出;将采血管放入离心机中,离心3 000 r·min-1,5 min,以无菌吸管/移液器将血清平均装入5个EP管,每管存量1 mL,冻存(≤-20 ℃)。

7.4 传染性血清标本采集 同时遵守相应传染性疾病标本采集规定。

7.5 血样采集流程图 见图2。

8 血清标本标识

8.1 条形码技术在血清标本标识中的应用 为实现人体血清库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血清标本标识采用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标识系统,确保每一份标本具有唯一性标识以及可追溯性; 条形码技术应能够对标本类别、疾病分类进行标识。标本类别编码依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人类遗传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字段赋值代码表样本类型编码标识;疾病分类编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修订《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即ICD-10; 每份标本标识标签中至少包含被采集者标识、标本类别标识、疾病类别标识和采集日期标识4部分; 被采集者编码程序应保证被采集者具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为保护标本提供者的个人隐私,该标识不得使用被采集者姓名。

8.2 条形码标签技术要求 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并全部与血清冻存管管壁牢固结合;标签信息应采用实体黑色字体,通过打印或印刷产生;标签材质能防水、耐低温、耐磨损。

8.3 贴签 血清标本的标识是通过贴签活动实现的,贴签活动是一项关键的活动,必须将发生错误的潜在危险降低到最小。负责贴签的人员应经过充分培训和评估。应建立和执行核对制度,并监测一定百分比的血清冻存管以保证贴签过程准确无误。

8.4 留样 所有标本的标签都应该存档保留。

8.5 标识管理 建立血清标本标识的管理程序,确保每一份标本均可通过条形码追溯到被采血者基本信息资料、健康状况、采血过程、运送、接收、存放地点、目前使用情况以及在使用中产生的该份标本其他信息资料。

血清标本标识的管理关键控制点包括:标签的材质、标签的内容、条形码系统的应用以及贴签管理。

9 标本保存和使用

血清标本贴好标签后,立即置于-20 ℃或更低温度;若现场无该低温条件则应尽量低温保存,在48 h内转移至-20 ℃或更低温度。血清标本可在-20 ℃贮存2个月;-80 ℃贮存6个月;可在液氮中永久保存。标本入库时,管理员填写入库登记卡。标本出库时,管理员填写出库登记卡。使用标本时,使用者填写标本使用申请单。传染性疾病血清标本应单独设库存放于污染区;非传染性疾病血清标本,也可能存在未知传染性病原体,应视同传染物对待。

本专家共识通过规定中药上市后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案及流程,分析上市后中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影响及机制,从而为中药提供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王永炎,杜晓曦,晁恩祥,翁维良,季绍良,易丹辉)。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Agency for the Evalu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Note for guidance on repeated dose toxicity(Appendix B: guidance on immunotoxicity)[EB/OL].[2010-01-01].http://www.emea.eu.int.

[2] ICH:immunotoxicology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 S8[EB/OL].[2005-09-15].http:///fileadmin/Public_Web_Site/ICH_Products/Guidelines/Safety/S8/Step4/S8_Guideline.pdf.

[3]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Guidance for industry: immuno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 [S]. 2002.

[4] Martin, Elizabeth A.Concise Medical Dictionary[M].7th.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冯丰, 朱兰. 人群免疫毒理学近况[J].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 22(2): 61.

Expert consensus post-marketing evaluation scheme to detect immunotoxic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populations(draft version for comments)

XIE Yan-ming1, ZHAO Yu-bin1,2*, JIANG Jun-jie1, CHANG Yan-peng1, ZHANG Wen1, SHEN Hao1, LU Peng-fei1

(1.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Affiliated to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consensus, establish a post-marketing scheme and the technical processes to evaluate Chinese medicine′s immunotoxicity on a population, as well as its beneficial influences on the immune system. Provide regulations on the collec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serum samples. This article applies to the post-market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immunotoxicity of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and for other ways of taking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post-marketing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uman immunotoxicity; clinical evaluation scheme; expert consensus

doi:10.4268/cjcmm20131804

上一篇:论公共行政中规范主义对于实证主义的优先性 下一篇: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