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江苏文化建设新局面

时间:2022-09-19 02:38:07

奋力开创江苏文化建设新局面

记者:曹省长,您好。“十一五”以来,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提高文化软实力变成推动科学发展的硬任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曹卫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全省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形成了有江苏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在推出文艺精品方面,全面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广播影视动画精品、品牌出版物等工程,精品佳作和优秀人才大量涌现,美术、书法、文学、民乐、戏剧、民族民间艺术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重要影响与地位,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电影华表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范围达到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广播电视覆盖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积极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大运河申遗等工作,一大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保护。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别达到107项、369项,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新兴业态方面,一手继续壮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一手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全省建成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揭牌。全省文化产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超1200亿元。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完成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我省及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广电网络公司、演艺集团连续入围第二、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2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项目。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眼下,江苏“十二五”文化建设的蓝图已经展开,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曹卫星:目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六个注重”新要求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认识更加深刻,对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紧迫性认识更加深刻。面对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为实现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两个率先”提供强大支撑;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和引领能力,大力宣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渗透,努力把江苏的经济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格局;必须高度重视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热切的期待,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不断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江苏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记者:您曾经在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讲到,当前江苏正处于科技创新活跃期,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连续二年位居全国第一。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激发文化创新的潜能?

曹卫星:现阶段,我们正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文化强省建设新引擎。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要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和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江苏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各方面的创新,在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同时成为文化发展新亮点、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鲜明特点。推进内容形式创新。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原创文化产品和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自主文化品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更多更快“走出去”。推进传播方式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切实加强传统媒体建设的同时,增强对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在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网络媒体等领域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确保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此外,针对文化企业可供

抵押的担保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等问题,认真落实我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创新,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健全文化建设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两点最突出的标志:一是“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全国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国只是提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面对这样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目标,我们将如何确保目标的实现?

曹卫星: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

一是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重点支持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进江苏大剧院等重大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确保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同时,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强化农村基层重点。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地面数字电视、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研究实施一批新的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财力,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在特定时段、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服务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着力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推动优秀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

二是着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增加供给的有效手段,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抓住我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尽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创业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精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逐步扩大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大力发展一批显示度高、影响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和扶持,开辟其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产业等为契机,加快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应用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动漫、内容创意等三网融合新业务,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旅游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运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坚持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确保按时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着力推动已转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记者:人才的相对不足几乎是我们很多事业和产业都存在的问题,而文化建设内涵的拓展使得文化人才尤其缺乏。比如文化产业,由于其发展历程不长,人才积累不足,特别是拔尖人才太少等等,这方面江苏有些什么重要举措?

曹卫星:我们正在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依托我省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努力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大批扎根江苏、影响全国的名家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增强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撑。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列为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工程之一,把“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列为十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不同层次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文化建设急需人才。拓宽渠道吸纳人才。依托文化产业领军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五个一批”人才选拔培养等项目,着力培养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将文化急需人才纳入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抓紧引进一批海内外拔尖文化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大力吸引经济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行业,打造文化人才集聚高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素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健全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文化作品的宣传推介和表彰奖励力度,推动文化生产资源向拔尖人才集中,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各类人才大量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与大地贴得更近 看天空才会更远 下一篇: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