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地贴得更近 看天空才会更远

时间:2022-10-13 07:45:29

与大地贴得更近 看天空才会更远

连日来,随着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在媒体上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记者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精彩语言,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由此说开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道理也是相同的。什么是大地?实际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精品力作。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剪剪……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有人形象地把“转作风”称为“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接了“地气”,写作才有灵气,说话才有底气。有人说,对于相同职业的人来说,其外在的活动空间和活动经历不同,会造成其内心思维活动的差距十分悬殊。新闻这一行更是如此,作风不深入,采访就会找不到感觉,写稿自然底气不足。深入首先要“身入”,转变作风是一门学问,走下去这是第一步,“身入”还要“心入”,真正从心灵上缩短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心入”还要“跳出”,跳出基层写基层,“与大地贴得更近些,看天空才会更远”,站在更高处看大地,才看得更全……这样写出来的稿件就有了高度、深度和力度,就会避免材料的堆砌,表面现象的罗列和隔靴搔痒的感觉。文风也会朴实无华,减少“记者味”“学生腔”,少说假话、空话、套话;多了些“泥土味”、“农家味”,多说真话、新话、实话。受众就会从报道中听到记者“走基层”的脚步声。

上一篇:实施“整治计划” 建设“美好江苏” 下一篇:奋力开创江苏文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