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时间:2022-09-19 01:35:38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控对策。方法 将本院留置尿管患者677例分为对照组(344例)与观察组(333例),对照组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实行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13.95%,观察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8.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导尿管; 原因;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8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国内医院感染中,有80%的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居医院感染危险的第二位[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科按照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制定本院预防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通过临床实践,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实践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留置尿管患者,共677例,尿路感染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70例,女3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4例)与观察组(333例),观察其尿路感染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344例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333例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方案进行干预。通过加强对导尿适应证的掌握,减少不必要的重插导尿,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延长更换尿管、尿袋的天数以及采用新的留取尿标本的方法保持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干预措施,并设立监测表进行登记跟踪。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的比较 对照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13.95%,而观察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8.41%,即实行尿路感染干预措施后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 组内比较是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

2.3 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两组病原菌检出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3 讨论

3.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3.1.1 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 完整的尿道黏膜是防止细菌入侵的重要屏障,导尿管的插入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2]。

3.1.2 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增加[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1~7 d感染率分别是2.53%、6.95%,观察组的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在第8~15 d分别是14.75%、15.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留尿管8~15 d以上比1~7 d感染率明显增加,长期留置尿管者100%发生菌尿[4]。以上表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5]。

3.1.3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3]。郑伦和等[6]调查发现,33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率为78.3%,大肠埃希氏菌占最高为64.9%,与本院的病原菌检出的情况相同。该菌是会阴及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当插尿管前尿道口消毒不严,细菌就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并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3.1.4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集尿袋与膀胱冲洗液。

3.1.4.1 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细菌上行引起感染 如果频繁尿管连接处反复打开,细菌可经管腔进入膀胱引起菌尿。每天更换尿袋,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菌尿阳性的发生率[7]。管道的开放更替,使与大气相通及连接口的寄居菌也易被送入管腔而引起菌尿。

3.1.4.2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膀胱冲洗液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注入膀胱,高压的冲洗液对膀胱壁造成机械损伤,使膀胱表皮黏膜受损,细胞剥离,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8]。同时,进行膀胱冲洗时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口,破坏泌尿系统的密闭性也是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常用呋喃西林溶液进行膀胱冲洗,不仅不能减少膀胱内细菌数,反而可以杀灭正常栖息菌,从而导致耐药菌的滋生[9]。

3.1.5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

3.1.6 患者年龄与疾病轻重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60岁以上、病情危重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率≥50%,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增高。

3.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

3.2.1 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

3.2.2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尿管,以减轻操作时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2)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加强对患者会的护理,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3)剂的选择。牛家兰等[10]临床发现利用0.5%碘伏代替石蜡油尿管尿路感染下降了16%,0.5%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等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人体组织及黏膜无刺激及过敏反应,能有效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道管腔外进入膀胱。

3.2.3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的预防 (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2)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由原来每天更换集尿袋延长到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另外,取消传统分离导尿管留取尿标本的方法,降低尿管与集尿袋密闭系统分离次数,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3)避免膀胱冲洗。(4)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防止逆行感染。(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6)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3.2.4 采用尿管相关资料的跟踪登记管理,加强对临床科室留置尿管的监督 护士每天对留置尿管情况进行评估,并落实检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对尿标本的送检和病原学监测,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的杂志,2001,11(5):368-369.

[2] 张利国,刘晓伟,翟秀芬,等.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医嘱依从性与伴随性尿路感染关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06-108.

[3] 沈钺,王瑞臣.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24-525.

[4] 吴俊霞,潘淑琴,王健斌,等.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52-1253.

[5]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4-3206.

[6] 郑伦和,叶卫红,刘翠银.县级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02-104.

[7] 郑姬,府伟灵,张晓兵.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94-1296.

[8] 曲淑娟,刘惠敏,周云霞,等.脊髓损伤并截瘫病人泌尿系统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2,26(7):535.

[9] 张贵有,邱彩霞,曾丽珍,等.外伤性截瘫患者对泌尿系统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3-15.

[10] 牛家兰,刘志琼,刘晓静,等.碘伏尿管降低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志,2006,5(5):59-60.

(收稿日期:2011-12-05)

上一篇:老年食管裂孔疝11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