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的柳意象

时间:2022-09-19 01:29:33

唐宋诗词中的柳意象

(新疆库车县第三中学小学部,新疆 库车842000)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41-02

摘要:本文在简略描述柳的特性,柳意象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唐宋诗词里的柳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着重分析了唐宋作家在描写柳意象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关键词:唐宋诗词;柳意象

“杨柳”一词,一是指杨树和柳树,二是泛指柳树。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亦称“垂杨”;“杨花”,即指“柳絮”。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认为‘杨’与‘柳’是一种植物,‘顺插为柳,倒插为杨’;也有人说本是‘柳’, 柳的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易栽易活,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本文拟对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进行探究,并试图分析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实现途径。

一、 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富有丰富的内涵。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柳,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在读者接受之后,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代人创作时,往往受其影响,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雨’净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

二、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在古代诗人笔下,“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同情。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且涵义丰富。

(一)“诗家清晨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最早的,因此常被敏感的诗人用来作为报春的使者,从而点染成杨柳的早春意象。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一句中,“梅柳”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时梅花与柳树,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柳色翩翩,春意盎然。又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句描写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晨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再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一句写出了缕缕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柳絮蒙蒙,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作者仅用了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令人陶醉的画面。

(二)“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柳是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物中熟悉和常见的,它易于栽植,分布广泛,随处可见。这不免让漂泊在外的游子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回忆起家乡和亲人的点点滴滴。如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此人身在

异乡,看到路边杨柳翻出嫩绿之色,和家乡的柳相同,于是思念家乡,感怀世事,心中涌起强烈的羁旅情愁。又如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似”字说明此处不是真的汀州,而是想象。那为什么又要想象成汀洲呢?原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举目一望,见山川景色,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万里之愁,正以思乡为始。“好在堂前细流,应念我,莫剪柔柯”(苏轼《满庭芳》)写词人即将离开黄

州赴任汝州,临行,殷殷嘱咐邻里不要剪掉细小的柳枝,因堂前之柳是词人亲手所植,它寄托着漂泊流转,身心疲惫的词人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深眷恋之情。还有李白在漫游东都洛阳的途中被一曲《折杨柳》的笛声打动,疾笔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引发了古今多少游子的乡情。正如鸟倦归巢,叶落归根,浪迹天涯的游子,即使走遍万水千山,也总是忘不了家乡的山水,故园的亲人。

(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古典诗词中,柳常用来比拟女子。其形象美在于那漫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柳的婀娜生动,委曲柔弱,确实和女性有着太多的相似,于是产生大量以柳为抒情媒介的歌咏女性的作品。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如此。“碧玉妆成一树高”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绦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

身的美人,却被写活了。又如韦庄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柳叶眉”、“桃花面”是对美女容貌的形容,白居易《长恨歌》就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描写。柳氏的《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增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两首词在艺术上的共同点是以柳枝喻柳氏,借咏柳诉情。“昔日青青”象征柳氏的年轻美貌,而柳氏答词亦托咏柳以自述境况,诉说苦情,同样用“芳菲节”来指明春季柳枝繁密,象征自己风华正茂的美好时光。再如苏轼的《洞仙歌》中“吩咐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又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轻英雄秀”,词以柔婉的笔法描绘了一位清丽绝俗而又身世不幸的女子形象。熙宁十年二月,苏轼的朋友王冼为他设宴饯别,王冼的歌伎倩奴求词,此词即为赠倩奴而作。词中看似写柳,其实是以柳喻人,以曲笔描摹倩奴纤腰如柳,楚楚可爱,表现出词人深切的同情和赞美。

三、“柳”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进入文人作品,是借助情景相生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唐宋诗词作家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正衬法。用柳意象来渲染或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或轻快、或愉悦、或忧郁、或悲愁。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里尘土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晴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可谓是借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组合,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试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再看辛弃疾的《摸鱼儿》末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是描写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作者用“斜阳”和“烟柳”来表达自己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之情。

(二)反衬法。主要表现在以乐景写悲情。以乐景写哀情,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的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两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传达出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又如韦庄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局面。而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芜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再如陆游以自己的爱情经历为题材写的《钗头凤》也同样用了这种手法。“满城春色宫墙柳”描写的就是词人与爱妻唐婉儿昔日同游沈园赏春的美好时光。满园的春光,碧绿的柳丝,如此美好的景色,着实让人心醉。但作者此时心如刀割,夫妻被迫离异多年后,又在昔日春光明媚的沈园邂逅。“人成个,今非昨”此时作者心中的凄苦之情不可名状。真是柳色愈美愈是愁煞人

(三)采用拟人手法,巧妙依据杨柳自身的特点,将柳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秋波媚》尾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灞桥烟柳,曲江池上的那些长安美景,肯定会多情的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自“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再看李商隐的《柳》首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飘扬,最容易使人联想起的优美舞姿。这柳枝之美本是东风吹动的结果,作者却用了一个“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这就使柳枝变被动为主动,好像是柳枝自己在和东风嬉戏,把柳树拟人化,突出了柳树的蓬勃生机。另一篇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开篇径直从动态中写其情韵。“绊惹”是撩逗之态,也是把柳变被动为主动,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但是唐彦谦硬说是垂柳有意在春风。柳树就像一个调皮的姑娘,起舞弄影。“绊惹”把垂柳拟人化,与李商隐的“逐”字有异曲同工只妙。

一个意象就是一个情感符号,需要作者的倾注和读者的感悟,否则,它仅仅是一个毫无生命和思想的东西。许许多多的意象千百年来也正是经过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传承才形成了它固定的几种含义。就像柳,她的倩影也早已掩映在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在唐宋诗人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意象――柳,也成为词中闪光的笔墨,呈现出极其绚丽多姿的景观。也许正是古代多少诗人观柳、赏柳、唱柳,深入细致的观察,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让我们领略到柳的世界如此多姿,柳的情感如此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唐代“折柳”风俗考》(李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

[2]《“折柳”的历史演变. 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戴明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3.3)。

[3]《唐诗语汇意象论》(松浦友久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第14页 )

[4]《唐诗语汇意象论》(松浦友久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第11页)。

[5]《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6月第一版第62页――第63页)。

[6]《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6月第一版第63页)。

[7]《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3月第一版 第634页)。

[8]《文艺心理学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学育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一版第47页)。

[9]《中国诗歌美学》(肖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一版 第57页)。

[10]《清诗话・姜斋诗话》(王夫之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第4页)。

上一篇:黑色颜料在绘画中的特殊作用 下一篇:个性化与伦理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