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之后的持久幸福

时间:2022-09-18 10:38:50

扬州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提起扬州,人们总会在诗词之中一窥它的风采,毕竟这“淮左名都”在历史的岁月中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逢人犹说好维扬”的时代更续写出新篇章,从文化到经济,从教育到科技,现在的扬州显示出愈加不凡的实力,而扬州残疾人事业亦成绩斐然。这里的残疾人工作有声有色来源于扎实,可见,扎实并不普通,因为扎实之后留下的是一份持久幸福

就业服务:平实背后显温馨

“这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如果感兴趣,我们可以帮你联系。”早晨一上班,小谢就又忙了起来。别看小谢还年轻,但是在市就业服务中心里已经工作了一些年头,她的工作就是为到中心的残疾人朋友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和建议。这人要一多,小谢还真有些忙不过来。虽说小谢忙得很,但小谢也乐得很。眼见着向自己咨询的残疾人朋友一一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小谢的心里总会感到特别的充实。

作为扬州市残联的窗口单位,扬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从成立伊始就在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中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解决好残疾人的问题,首先要把就业解决好。”市残联理事长姜春兰这样对记者说。成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正是市残联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你想求职,没问题,可以来到这里直接登记报名,也可以在网上在线申请,就业中心会将登记的求职信息反馈到用人单位,让你与用人单位及早沟通。如果你对自己的求职意向还不明确,不要紧,像小谢这样的工作人员会和你细心交流,找出你的优势,帮助你选择出最适合的岗位。如果你想提高工作能力,更不必着急,就业中心同市区的12家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协议,只要在这里登记审核之后就可以被服务中心推荐去相应的机构参与岗前培训。同时为了让用人单位与残疾人朋友能够直接交流,在服务中心的二楼,市残联又设立了一个大厅每月邀请用人单位在这里举行招聘会。现场答疑、现场面试……如此一来,许多残疾人立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当然,就业服务中心仅仅是市残联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种渠道,在就业服务上市残联还有更多的手段,例如,市残联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上海、南京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学习成功经验来促进本市就业服务的发展。在就业服务中心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回执单,经了解才知道,每当残疾人到指定机构参加培训都会带着这样的回执,一旦接受了培训,回执就会被寄回就业服务中心,这样中心就可以了解残疾人接受培训的状况。残疾人就业后,中心还会对有关信息进行跟踪追访,岗位适不适合,有没有签订合同上班……细致的访查让残疾人的权益有了保障,残疾人朋友在找工作时也更有了底气。这气顺了,心就顺了,残联的工作也就顺了起来。

当基础工作都完善起来,市残联对就业服务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为了让残疾人在掌握技能之后实现无缝衔接立即就业,市残联开始打造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机构。即将运行的扬州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就是样板,在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从诊疗按摩到休闲文化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市残联聘请专家对盲人学员进行按摩足疗方面的指导,学员学习期间完全免费,经过20到30天的培训,学员既可以回去独立创业,也可以留在这里直接就业,这样的安排真正解决了盲人朋友的后顾之忧。

细致周到――扬州的就业服务工作就是这样一点点开展起来的,虽说乍看起来并无什么新奇,但就是这种平实的背后,却让残疾人朋友得到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温馨。

技能培训:怀揣专长有希望

走上楼梯,穿过狭长的走廊,只见在那一间间宽敞的教室中,学生们正在紧张地忙碌:书画装裱、平面设计、服装剪裁、面点制作……多样的专业培训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扬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作为目前扬州市乃至江苏省专业品种最齐全、学员人数最多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就是在这里,许多残疾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也是从这里,许多残疾学员走向了社会,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坐标。

“我们残疾人,特别是我们的残疾孩子不仅要学文化,更要学技术,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出路。”一位残联的同志对记者说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市残联主动与教育部门联系,把培训基地与本市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相结合,借助这里的教育资源为残疾人,特别是为残疾孩子学习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了让学员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市残联加大了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力争年年都有新变化。宿舍整修了、食堂改善了,2008年市残联更是在市财政局支持下,投入了80多万元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楼进行了全面改造,添置了部分机器设备,让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提高。

硬件的改善固然重要,软件的提升也不能缺失。在对基地人员的管理上,市残联很是动了一番脑筋。近几年,基地采取招聘、引进、订合同等形式先后聘请8名残疾人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如此多的残疾人从事教学工作,在江苏全省也是极为少见的。这批残疾人教师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教学非常勤奋,尽心尽职,为学员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由于残疾人教师与学员更容易产生共鸣,他们还帮助基地解开了许多残疾人学员的心结,让学员与基地的交流更加畅通。由于基地不仅面向在校学习的残疾人学生,还要面向来这里短期培训的社会学员,年龄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跨度很大,加之学员培训期间吃住在基地,给基地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基地工作人员采取人性化方式,对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学员生病了,管理人员和生活老师带他们去医院就医,食堂师傅也给他们单独准备餐点;衣服脏了基地安排专人帮他们洗;为了与学员加强交流,基地还要求员工每逢节假日带学员回家吃饭。浓浓的人情味让残疾学员对基地充满了信赖。

为了让残疾人学员对培训的技能学得会用得上,基地工作人员下了一番心思。在教师培养上,借助扬州本市劳动、文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和优势,帮助基地选拔、培养和训练师资。在专业选择上,为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基地充分考虑了残疾人学员的生理特点和扬州地方经济特色及劳动力状况,瞄准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优先安排“见效快、就业广”的项目,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比如,围绕扬州传统工艺开设了玉器雕刻、乱针绣项目;围绕扬州饮食沐浴文化,开设了烹饪(蛋糕装饰)、按摩足疗项目;围绕扬州传统艺术,开设了书画装裱、器乐表演项目;围绕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开设了动漫设计、计算机维修项目,这些特色专业已经成为基地的主打品牌。

先进的设施、精致的管理必然带来良好的效果。由于所设专业符合市场需求,基地毕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玉雕专业10多位学员都被安排在扬州各玉雕企业就业,他们经专业培训,基础牢固,技术提高很快,平均月收入达千余元。盲人器乐专业的学生,在放假期间打工,收入也颇为丰厚。聋人乱针绣专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先签订合同。扬州市现有的盲人按摩推拿诊所80%以上是基地培训毕业学员所开设的。更令人鼓舞的是,基地的特色教学取得骄人的成绩。在举世瞩目的北京残奥会上,6名聋生和1名老师参加表演的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以及33名盲生表演的开幕式管弦乐齐奏,获得极大成功,让无数人为之赞叹。盲童四重唱《弹月琴的小姑娘》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一举夺得金奖。

优质的办学质量带动了基地的发展,目前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中专职业教育的学员已由过去的每年1个班增加为4个班,而短期职业培训的学员更是由过去每年三四十人增加为两三百人。

“我们这里的宗旨是‘背着一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也许,当残疾人学员从这里走出时,怀揣的不仅仅是一份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

托养服务:用心做事送安然

“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高兴你就跺跺脚……”当音乐响起,刘擎快活地唱起了歌。看着他绽开的笑容,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会是那样的孤僻。刘擎是一个智障孩子,长期以来一直呆在家中,虽然刘妈妈也曾把他送到学校,但是校园学习让刘擎感到格外吃力,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妈妈得知广陵区爱心托养中心成立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把刘擎送到了这里,没想到这一来就是4年。“看着孩子过得快活,我们心里也松了口气。”刘妈妈微笑着说道。

走进托养中心的大厅,你会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会喜欢上这个地方:多彩的墙壁,可爱的装饰,轻快的乐曲,加之老师们亲切的话语。平实但却温馨,简朴但却惬意――构成了记者对这里的最初印象。然而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托养中心成立之初却是相当的不易。“那时候只有我一名老师和4个孩子,加上以前没有这样的工作经历,真是为难极了。” 托养中心负责人韩丹老师这样对我们说。几经考虑后,韩老师找到了残联。当她把托养中心的情况介绍后,残联的同志马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中心的房屋太狭小,残联为其提供场地;中心的教学设备不足,残联为其提供设备;中心的老师需要培训,残联就邀请市里著名的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到这里进行业务指导。除此之外,市区残联还发动志愿者与社会爱心人士在这里进行阳光结对,让一些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生活有了改善。“因为残联的帮助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发展。”韩老师轻轻告诉记者。确实,正是在残联的帮助下,托养中心真正成长起来。现在的托养中心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床位50张,在这里接受托养的孩子也已经有40多位,其中甚至有从贵州、甘肃等地送来的孩子。中心的服务水平也逐渐提高,这里已经开设起医疗服务、教学服务、技能培训、康复训练等多种服务项目。

广陵区爱心托养中心只是扬州市残联在托养机构推行“民办公助”的一个示例。据市残联同志介绍,目前市残联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托养机构已经有8家,涵盖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通过这一举措,社会现有的福利机构被充分利用起来,由残联统一加以规范引导,并最终整合到了托养机构建设的整体体系之中。这些措施果然见了效果,不但一部分残疾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他们家长的负担也减少了很多,原先社会上那些热心福利事业的有心人也因为残联的支持而更加积极。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托养工作提供了便利,市残联就托养服务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则有力推动了本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事业的发展。

“做事情一定要用心。”残联的同志都这样说。确实,正是这种用心的态度,才让这里接受托养的孩子得到了一份心灵的安然。

身在扬州,停留不久,所观所感仅仅是这里残疾人事业的点滴,但是无论是就业培训还是托养服务,我们却分明感受到扬州残疾人工作的这份扎实。由于这份扎实,这里的工作才成绩斐然;由于这份扎实,这里的工作才有声有色,更由于这份扎实,这里的残疾人才享受到持久的幸福。

上一篇:中国残联先期捐款100万 等 下一篇:王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