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时间:2022-09-18 08:21:13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郝京华教授曾说过:“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方法更加重要!

一、端正教学价值观念,充分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教师们总习惯把“生物教学”与“德育”分开,觉得生物教学只要学生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就可以了。尤其是高中生物由于知识点烦琐、课时紧张,老师们在高考指挥棒下更加不愿意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来进行“德育”。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科教学价值的扭曲认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人才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单一的传递科学知识而在于培养能在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所以,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动力和源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学习要远远比被动地被老师“灌输”更加重要。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就来源于他对该课程的爱好与兴趣,学生如果喜欢这一门课,觉得这一门课有意思,那么他上课必然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突破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不仅对于情感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他们对他人的观点会进行自主的选择。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决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如果强加式地,直来直去的对他们进行理性教育,往往会招至学生的厌恶或心理对抗,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充分运用隐性艺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自然渗透,隐而不露,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中获得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要将目标意图和知识有机结合,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如在《人与生物圈》一章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调查、收集生物圈的有关资料,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生物圈的变化,联系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从而使学生充分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等等。实验教学同样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教育的良好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师者,生之楷模”。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学生,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进步、正义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教师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将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正确的导向。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业务水平,努力做到言行规范、品德高尚、以身示范、注重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品德、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勤奋的工作作风来感染、影响学生。

2、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挖掘素材,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涵许多德育功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个别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都是不带有明显的感彩的,但在反映客观的科学事实中往往仍会隐含着某些“隐性”情感。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从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社会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知识点包罗万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用,像多媒体教学、野外观察、实验操作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教学手段。

3、教师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评价,甚或有些老师对于一些与课本不符的观点和思路还多有批评,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当前,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必须要加强过程评价。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如对课堂表现的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一些另辟歧径的思路给予鼓励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口语教学的新理念 下一篇:探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