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2-09-18 08:14:37

护士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目的:对护士针刺伤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利用问卷调查形式对500名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护士中,被针刺伤者达60%以上,且大多数护士未接受过预防职业性损害的培训。结论:预防针刺伤,做好职业性防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18-02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临床一线护士共500名,进行问卷调查,自工作以来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有475人,机率为95%。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针刺伤后获得HIV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0.6%。而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对患者展开医疗活动,一旦发生针刺伤时面临着经血液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鉴于针刺伤对护士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对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做如下综述。

2 预防措施

2.1 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在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给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的锐器指向他人。

2.2 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等。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

2.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的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多的危害。

2.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 处理

3.1 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3.1.1 若戴着手套,即脱去手套。

3.1.2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3.1.3 若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1.4 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2 报告

3.2.1 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3.2.2 报告体检中心备案。

3.2.3 报告医务科备案。

3.3 具体处理流程

3.3.1 经职业性接触(HIV)艾滋病处理:

a,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详,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

b,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c,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小时内用叠氮胸苷进行预防。

d,伤者应于伤后六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3.3.2 经职业性接触(HBV)乙肝处理:

a,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后者则需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

b,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病毒带病毒者则无需进一步处理。

c,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需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

d,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伤者以前接种疫苗,未产生抗体,应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于1月后注射第2剂;对于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3.3.3 经职业性接触(HCV)丙肝处理:

a,病人和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

b,现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

c,如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六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4 总结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护士面临的针刺伤危险因素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预防的。因此护士应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远离针刺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

[2]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染疾病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2

[3] 张志宏,护士针刺伤的处理及防范[J]吉林医学;2010,16期

上一篇:优质护理在老干部科的应用 下一篇:预防接种门诊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