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疾病诱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时间:2022-09-14 08:46:26

鼻部疾病诱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摘 要】目的:探讨鼻喷激素治疗鼻源性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于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就诊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鼻源性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进行追踪治疗及随访。结果:应用布地奈德后患者涕倒流、慢性咳嗽、鼻堵、头痛等主观症状逐渐改善,8周后症状明显改善(P

【关键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布地奈德;主观症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8-0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继发于鼻腔、鼻实疾病,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1],是慢性咳嗽常见的病因之一,慢性咳嗽中患病率约为22.0%~57.6%[2]。因此UACS过去被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 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修定慢性咳嗽指南时,才将其更名为UACS[3],并提出第一代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3]治疗仅限于鼻炎/鼻窦炎产生鼻后滴流导致的慢性咳嗽有效。而目前鼻喷激素是治疗鼻源性疾病的首选方式,因此本文探讨鼻喷激素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患者30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UACS诊断标准[4]:①有慢性鼻炎或鼻窦炎病史;②咽部滴流感或反复清咽喉动作;③检查见咽后壁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可附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④鼻旁窦x线片有鼻旁窦黏膜模糊、增厚>6 mnl或鼻旁窦腔液平中的l项;⑤针对UACS的治疗有效。确诊必须同时具备②、③、⑤三项再加上①和④中的至少一项。入选患者均为新就诊的UACS单病因病例,当合并有慢性咳嗽其它病因时给予排除。研究方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主观症状评分

采用VAS评分对患者鼻堵,头痛,涕倒流,咳嗽四项主观症状进行量化评估。

1.2.2研究过程与随访

入选患者在完成一般临床评估如病史询问、症状采集后,按慢性咳嗽诊治流程建立UACS初步诊断后给予针对性治疗。所有患者给予布地奈德64ug/单侧,1次/日喷鼻治疗,每两周门诊复查,随访观察8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应用两样本的非参数Mann-Whiteny’s U检验,P

2 结果

研究期间共确诊鼻源性UACS30例,男16例,平均年龄45±3.4,女14例,平均年龄43±4.1,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主观症状评分见(表1),应用药物后症状逐渐改善,8周后症状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生与鼻或鼻窦分泌物经鼻后部倒流入咽喉或误吸人下气道刺激局部咳嗽感受器有关。正常成人鼻腔每24小时分泌液体超过1000 ml[5],以不同形式流向咽喉并无液体后流的感受。当鼻部疾病引起呼吸道黏膜广泛的炎症反应时:(1)黏膜损伤导致上皮下咳嗽感受器暴露,微小刺激即可激惹感受器引起咳嗽;(2)持续存在的炎症,使气道上皮下的刺激感觉兴奋阈值低于正常人,对正常不引起咳嗽的较弱刺激发生反应或对一般咳嗽刺激产生过强反应;(3)咳嗽受体的炎症反应使神经末梢对各种物理、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4)炎症使气管平滑肌痉挛,小气道收缩进一步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反射;(5)鼻腔和鼻窦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富含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导致上下气道黏膜的高反应性;(6)炎性介质、细胞因和嗜酸粒细胞所产牛的颗粒蛋白等经血循环进入下呼吸道加重黏膜炎症[6]。分泌物后流直接刺激喉、会厌、声门的黏膜下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刺激分布于鼻、鼻窦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通过鼻-肺反射和鼻·心肺反射引起咳嗽。而布地奈德鼻喷剂是一种强效的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其可在鼻腔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弱腺体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并有干预花生四稀酸代谢的作用,减少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减轻对下气道刺激局部咳嗽感受器的刺激,经过 8周的观察,患者从主观症状到体征都获得明显的改善,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疗效及安全性高。布地奈德鼻喷剂因其不含香料、酒精及其它添加剂,无色,无味,使用方法简单,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易于为患者接受,其在改善鼻部疾病的症状的迅速性和有效性得到广泛的认同。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对鼻源性UACS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四周后症状虽有明显改善,但继续治疗4周,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0.

[2] Rubaiyat A, Haque, et al. Chronic idiopathic cough: a discrete clinical entity,Chest. 2005;127(5):1710-1713.

[3] Pratter MR. Chronic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secondary to rhinosinus diseas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ostnasal drip syndrome):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hest,2006,129(1 Suppl):63-71.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5] Pavord ID,Chung KF.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Lancet,2008,371:1375-1384.

[6] Chung KF,Widdicombe JG. Cough as a symptom Pulm pharmacol Ther,2004,17: 329-332.

上一篇:应用封闭负压引流加点状植皮技术治疗糖尿病足... 下一篇:两种方法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