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概念教学浅探

时间:2022-09-18 08:02:52

中学物理课堂概念教学浅探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有少数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教学概念,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概念,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

在物理教材中,有一部分概念学生是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得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比如讲到“杠杆”这一节时,如果在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很多学生会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出原句才能解围。但以这们的方式引入和讲解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一、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有关物理事物、现象中“漫游”

列举大量的事实,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或进行实验,或组织有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验观察中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能量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是不符合概念教学程序的,从而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国汤姆·邓肯所著的“探索物理知识”一书中,对能量这一重要概念,是从“人做工,需要不断地补充足够的食物”这一生活常识谈起的,提出是不是所有做工都需要“进餐”,机器做工是否也需要“加餐”等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例如,他令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是否需要“进餐”:

吹胀一个气球;两手拉着一个橡皮带,将它一拉一松;爬山;学习历史;自动手表看上去上发条;真空除尘器吸取尘土;在游泳池里水将人浮起;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

实际上,提出上述一系列的有趣问题,就相当于引导学生在有关事物、现象中“漫游”!最后得出结论:食物和燃料是能量的仓库,正是这些能量使人或机器做工。如果按照上述内容和形式进行“能量”课题教学,也将很容易得出我们现行课本中关于能量的定义,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而且,课堂教学气氛也将会生动活泼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

例如,教学“功”的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列举大量的机械工作的实例引入教学。由于学生对此有丰富的感性知识,所以,教师利用生动的板画便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如,用一根直杆(杠杆)撬动石头,起重机吊起重物;人推着汽车前进等,使学生对机械工作有一个初步印象。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机械工作的特点:直杆给石头一个力的作用,且使重物升高;起重机给重物一个力的作用,重物升高距离,人给汽车一个力的作用,且使汽车前进。

不难得出:尽管各种机械(包括人)的构造不同,工作对象也不同,但它们工作时具有的共性是:第一,机械(或人)必须给工作对象施加力的作用;第二,工作对象沿着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可见,力和沿力的方向的距离移动,是机械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从而总结概括出:当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并定义为:功等于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符号W表示功,用符号F表示力,用符号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则得W=FS,功的单位是焦耳。功有大小,没有方向,因而是标量。

三、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运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将新旧物理概念进行类比的方法。当然被类比的两物理概念必须有某些属性的相似。这样既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又为引新概念铺平道路,一举两得。

例如: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功率概念等就可进行类比。这四个概念中最早接触的是速度概念。让学生理解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可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而这个相同的时间一般取单位时间,因此匀速直线运动快慢就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这样在讲密度时当学生知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质的这个特性呢?让他们可用类比方法,类比出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特性,这样就能顺利地引入密度概念。

当然,物理概念的教学,主要是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来确定其方法的,它没有固定程序,也不是绝对和死板的,但其中的原则和精神是必须遵循的。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潢川实验中学)

上一篇:春风也能度玉门关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