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纹饰初探

时间:2022-10-19 07:48:06

摘 要:中国的青铜器中有很多具有价值的珍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而铜镜上的精美纹饰又是这珍品中的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春秋战国时代是铜镜的一个大发展时代,铜镜上的纹饰多样,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春秋战国;铜镜;纹饰

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古代,还没有玻璃镜片的时候,铜镜,便是古人用来照面的用具,铜镜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铜镜不仅是古人用来正其衣冠的生活用品,而且还是极其精美的艺术品,并且起到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铜镜多为圆形,正面平滑光亮,可以清晰地照出人面,背面铸有精致的花纹和铭文,各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各有不同,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同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一、铜镜的起源简述

关于铜镜的起源,众说纷纭,据有关专家及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证明,铜镜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1975年和1976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甘肃和青海两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枚铜镜,这是有史以来有据可考最早的铜镜。这一时期铸铜技术低下,所以制作十分粗糙,锈蚀较重。两枚铜镜造型皆为圆形,平板式,背面均有拱形钮。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是一面无纹饰的素镜,仅此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在造物方面是以功利性为原则的,这也正符合古人们朴实无华的审美需求。青海曾出土的是一面七角星纹铜镜,纹饰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以粗直线形为主。围绕镜背进行旋转装饰,较为粗糙。纹样与原始陶器中的绳纹相似,这足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对铜镜纹饰的影响,只是美学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面铜镜的出现,说明了人类审美意识在铜镜中的体现。

二、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铜镜种类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盛行发展时代。其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且多为圆形。摒弃前期铜镜的幼稚朴拙风格,展现出青铜工艺的不同面貌。不仅工艺有所提高,而且镜面花纹也出现了很多精美纹样,以龙纹、风纹、虎纹、鸟纹居多。纹饰的表现手法也趋于多样化,有浅浮雕、高浮雕、嵌石、彩绘等手法。其中图案也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

素纹镜

素纹镜,流行于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唐代以前的素纹镜均为圆形,铜镜的背面无纹或者有一到五周弦纹。这一铜镜的纹样如此简单,与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在这一时期多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对装饰审美的要求并不高,这种素文镜的问世并流行符合这一时期的人类审美意趣和朴素的价值观。

几何纹镜

几何纹镜,据史料记载,几何形纹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此纹样处在中国纹样发展史的最早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认知几何形。此种纹样流行于商代、春秋和战国时期。即是铜镜的背面铸有方的、圆的、三角形的、波浪形的、连线各种纹样。春秋战国至汉代多将各种禽兽、花草等变形为几何纹样,布满整个镜背,花纹繁缛精美,制作精致。它是基于动物、植物、图腾等对象,由其具象、写实演变来的高度抽象、概括化的纹样,体现了一种形式美的内涵。几何形纹样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它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对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图形进行的有意识地重新排列、组合、变形而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简洁性的纹饰。这些变形的几何纹样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是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化。几何形纹样变化自由,视觉效果好,并且绘制简易方便,有较强的规律性可循,以灵活的变形适合于各种服装上的起伏转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山纹镜

山纹镜(图1),战国时期最流行的镜类之一。分布地区广泛,以湖南出土最多,均为圆形,图形作二叠式或三叠式。主纹由三至六个斜行的山字纹样组成,其中四个山字纹的四山镜占绝大多数。

图1 山纹镜 图2 龙纹镜

古人对于山的认识往往与安静、无为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用大一点的“山”字表示山之形,如同“喜”“福”“寿”等字一样,含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山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它高大雄伟。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有栖息在山中的凶禽猛兽。由于古人对山的神秘猜测,于是山也跟土地、天一样被神话,被认为是神灵,由此产生了普遍的山神崇拜。山神崇拜本事人类早期的一种自然崇拜,但当一些名山被想象成天神寄居之所和通往上天的道路之后,对这些名山崇拜的古人就将这些神灵之物刻画于日常所用的物品之上了。

龙纹镜

龙纹镜(图2),龙纹是战国至汉代的主要镜饰。在龙的形象类别上,可分为原龙、兽形龙、蛇形龙、蟠螭、夔龙、虺、蛟龙、摩羯(鱼龙变化)、翼龙等多种;在龙的姿态上,可分为盘龙、坐龙、腾龙、游龙、翔龙、团龙、跃龙多样;其中蟠螭、蟠虺、夔均是商周至战国时期流行的龙属纹饰。蟠螭指的是无角的龙,实属蛇形龙,与虺类似;虺亦是龙属蛇形龙,其实是类蛇的爬行动物;夔龙是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上主要的装饰性龙纹,其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而当夔首变为鸟首时,则称之为夔凤。这几种龙纹装饰于铜镜,自战国至汉代,多用浅浮雕粗平线条造型。在表现上,运用了底纹和辅助纹映衬的手法,其所加的底纹和辅助纹饰,又可分为云雷纹、规矩纹、弦纹、花卉纹及流云、蔓草、海涛、星月、灵龟、鸾凤、飞鸟、瑞兽、动物等不同种类。

三、关于龙纹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情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被认为是最大的神灵。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据古文献记载,在上古时代中国有不少的氏族部落曾以龙为图腾。龙纹在春秋战国时期,形象是比较质朴且粗犷的,铜镜上的大部分是没有肢爪的,近似爬虫类动物。春秋战国铜镜的龙纹饰,多表现为三或四条相互分离的单体螭龙、虺龙,于座外弦纹或凹面带与镜缘间的区面上绕钮配置。龙相互追逐,或腾跃飞翔;龙头大都回头反顾,亦见前伸昂扬;身躯呈 C 或 S 形变曲,或是纠结近似菱形,或是体腹生发花枝般花翼;尾细长曲,或附燕尾花蒂;勾连雷纹、勾连丁纹、双线菱纹等纹饰选其中之一为地;镜缘有高卷与低平连弧之分。

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它唤起我们民族自豪感的形象魅力,为任何一种具像的实物所难企及,以至时至今天,反观这些古代青铜镜上变化万千的龙的形态,多种多样的“龙种”,仍会给我们多元的文化憬悟。

四、 结语

中国铜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此,笔者仅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铜镜纹饰作了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纹饰主要包括素纹镜、几何纹镜、山纹镜和龙纹镜几种,以龙纹镜较为典型。铜镜纹饰整体上较为精细,强调对称和纹饰重复出现,是我国青铜艺术一大瑰宝。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此仅简要描述战国青铜镜纹饰情况,烦请多多指点。(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曾甘霖.铜镜史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下一篇:论异化劳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