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就是这个“份儿”

时间:2022-09-18 07:14:46

9月6日晚,逸夫舞台举行了一台名为“兰德馨香・桃李芬芳”的昆曲个人教学成果展演。满台靠旗纷飞、刀剑生辉,一群巾帼英雄以精湛的表演展现了昆曲武旦、刀马旦的丰采,而她们背后的“统帅”便是昆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芝泉。当王芝泉在鲜花的簇拥下被学生们请出场时,全场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师生情谊――学生们感谢恩师多年的辛勤培养,而老师则为学生们取得的成绩骄傲自豪。

王芝泉能文能武,刚柔并济,唱腔优美,武艺精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昆曲武旦的新天地。无论出手、开打还是耍刀、甩鞭,样样美妙无比,让人叹为观止。王芝泉运用不同的身段和程式来表现不同的人物,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1985年,她以一出《挡马》获得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主演一等奖,次年又以《扈家庄》、《盗库银》、《雅观楼》、《八仙过海》等戏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6年上海戏校招收第三届昆剧班时,王芝泉主动提出要到戏校去上课。那时正是她在舞台上最光彩的时候,有人觉得她傻,自己给自己找累;有人认为她蠢,教戏肯定要分散演出精力,多不划算;更有人说她亏,教学生等于慢性自杀,教会了学生就意味着打碎了自己的饭碗。可王芝泉并不那样想,她清楚地意识到,昆曲艺术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两年的事,况且戏曲又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应把教、学、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看到老师在台上最光辉的一面,又可以一边学戏,一边看戏,有机会还能同老师一起演戏。

怎样才能把这群小朋友教好,不辜负家长的期许、国家的期望?王芝泉为此动足了脑筋,她根据自己当年学艺及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总结出了“严、巧、疯、德”四字教学要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严,就是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每一个动作、技巧、眼神都要到位。巧,就是巧练,不要死练,要讲求每一个动作技巧的“份儿”。“份儿”可以理解为窍门或关键点,王芝泉把自己总结的“份儿”无私地教授给学生,让她们掌握练功要领。疯,就是要疯狂地热爱艺术,热爱武旦这个行当,达到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只有喜欢了才能做好,只有喜欢了才能吃得起苦。德,就是艺德,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老党员,她同样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艺德高尚的演员。在王芝泉的教育下,武旦组刻苦敬业,团结互助,成果众多,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和“新长征突击队”。

王芝泉明白,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全都看在眼里,因此每次到戏校上课之前,她都会调整精神状态,让自己变得激情四溢,当学生受到这份精神感染时,也能变得动力十足。上课时,王芝泉手把手地教学生,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亲自示范,十遍、二十遍……直到她们在技巧、节奏、眼神、劲头上能一气呵成了才罢休。王芝泉也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喜好进行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腿功特别好,就会重点教她《挡马》;有的学生对出手有灵性,就主要教她出手戏。王芝泉的思路是要“有重点培养,同时也不放弃一个”。原戏校副校长顾兆琳介绍说,王芝泉的教学就像在弹钢琴,她能把一首曲子的主旋律、副旋律弹得一个不落,和谐并呈。戏校曾专门举办过她的专业公开示范课,她是一位有着丰富舞台演出实践,又有着20年成功教学经验的优秀戏曲教师,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戏校“普遍培养、重点提高、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办学宗旨。王芝泉舍得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使之更适应当前的实际状况,这种琢磨使她的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多次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园丁奖”。

在9月6日的教学成果展演晚会上,当主持人白燕升问王芝泉喜欢教什么样的学生时,她朴实地回答:“我喜欢教穷一点的学生,她们能吃苦,没有优越感,不骄气,生活上比较朴实,比较倔,有顽强的斗志。”也许这种挑选学生的方式也是王芝泉一个独特的“份儿”吧。

而今,已近古稀之年的王芝泉已淡出昆剧舞台,但她正在另外一个舞台上挥洒对昆剧的热情。她怀着对昆剧的全部挚爱投身到昆剧的教学中,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王芝泉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她的学生都能超过她。在这种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她的学生一定会沿着她开创的这条武旦路坚定地走下去,续写昆剧武旦的辉煌。

上一篇:心里有爱,就很幸福 下一篇:一个有趣而又厉害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