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时间:2022-09-18 07:12:56

构建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摘要】如何将大学生课外活动课程化,是我们研究“综观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中,存在学生活动随机性强、缺乏计划性、活动目的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凸显、学生参与面不广等特点,提出了“活动课程化”的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活动课程化综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59-02

大学生活动是高校搭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同时也存在活动的随机性强、目的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凸显、学生参与面不广等问题。因此,学生活动课程化,是我们研究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的重点。

一 传统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1.传统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之外,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在校内外所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基本内容有几个方面:一是勤工助学活动,这是大学生在保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酬劳动,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得到一些经济收入,贴补学习和生活的一些费用,而且能够促进课堂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二是思想教育活动,例如一些专题的班会、论坛,以及“三下乡”活动等,都是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好方式。三是社会调查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农村、学校、商店、农贸市场、医院、科研单位以及家庭和街道调查研究,这是大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四是文娱、体育活动,大学生年轻好动,不喜欢书呆子式的学习,在课余,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2.传统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欠缺

传统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由于其管理不到位,存在种种问题。

第一,缺乏计划性,规划组织不完备。大学生活动作为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大学生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个人、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把它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体系化、规范化。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中大部分还处于无组织或半组织的状态,即使事先做过组织安排的,也匆匆操作,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效果。

第二,活动目的不明确。大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活动所表现出的目的也不同。例如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文体活动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有其目的性,有些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是为了增强体质,有些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情操,有些是为了了解社会民情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目前,有些学生为了追随大流去参加学生社团,在里面待了一段时间,觉得组织活动太辛苦就选择退出。所以明确活动的目的非常重要,参加活动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帮助,是大学生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教师指导不够。大学生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教师,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才能办成高质量的大学生活动。但由于目前大学教师自身压力很大,要教学、科研两不误,还要兼顾家庭,使得教师很难有剩余时间给予学生做活动指导。

第四,专业特色不够凸显。目前的大学生活动,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的活动专业特色不凸显,基本还集中在以消遣娱乐为主的文体活动上。这样的大学生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对社会都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离我们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五,学生参与面不广。尽管大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也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是基于传统的“精英活动”的组织模式,使得参与的大学生人数有限。直接导致原来就拥有较多机会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原来就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距离机遇和资源越来越远,其实质是忽略了普通学生的成才需求。

二 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课程化,即“活动课程”的综观教育模式,指改变传统的灌输和监管的教育方式,将一个个的学生活动进行项目管理,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教育模式。

1.“活动课程”的界定

活动课程论的发展,从思想上要追溯到卢梭,在19世纪后半期的“新学校”运动中出现这种实验和实践,到了杜威著作里,就形成一套理论,它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在总体上都服从于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由此我们理解活动课程必须认识到它涵盖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活动课程必须是一种课程,具有课程的本质;(2)活动课程的结构成分必须是活动,必然由活动项目、方式等组成;(3)活动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更强调学生主体性情意等的协调发展;(4)突出课程实施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启发;(5)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它们不是绝对分开,而是相互补充。

大学活动课程的设立,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课程的整体价值就难以实现。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根据综观人才培养模式对“活动课程”的界定:它是以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2.“活动课程”的内涵

第一,本文中的活动课程是指经济管理本科大学生的“活动课程”,不同专业(如英语、中文等)的实践项目与活动方式不同。

第二,活动课程的形态指的是“课外”的实践项目和活动方式,它不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科研性的活动。

第三,活动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其中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包括专业知识的运用、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3.“活动课程”的形式

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从活动的开设主体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活动课程。每个高校每学期都会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学术研究类的,如各种学术讲座、论坛等,有娱乐竞赛类的,如各种文体活动,有参观、实践类的,如各种实习见习,校际交流、假期社会实践等;第二类是以个别老师为主体的活动课程。通常以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近几年各种级别的项目特别多,其中有很多项目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类也是最主要的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行组织、开设的活动。

4.“活动课程”的价值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课程建设的新进展,活动课程以崭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内涵,在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价值。

第一,丰富了课程内涵,重建新的课程观。高校用课程的管理理念把松散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规范,丰富了课程内容。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第二,丰富了教学内容,重建新的师生观。首先在活动课程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这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生活;意味着教学要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以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

第三,丰富了教育教学的作用,重建新的教育教学观。活动课程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学习观秉承主客分离的知识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心灵对固定的外部实体的确切把握,而这种把握的最好途径是准确、完整地复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识,于是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和记诵之策大行其道,学习因而成为单纯的认知行为,成为封闭的个体行为。活动课程打破知识的“霸权性”,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

5.“活动课程”的综观教育模式

第一,“活动项目——企业化运作——学生自主管理”。它是活动课程教育教学稳定的形式及程序,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监管方式。学生活动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实施。单项活动实行项目管理,综合性活动则模拟企业运作。每一个活动我们都争取做到立项,成立项目小组,岗位到人,职责明确,采用过程管理和表格式管理,做到每项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追踪,事后有反馈,总结经验,将各项工作流程固定下来。

第二,理论依据。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该教育理论在学生活动课程中的体现和运用。

第三,它也是“生本开放式研究型”综观教学方法在学生活动课程中的体现、实施。它又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界定、内容、价值。

参考文献

[1]秦艳峰.大学生课外活动的SWOT分析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45

[2]傅进军.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创.大学活动课程目标、特点及价值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70~73

[4]汤家凤.高等学校活动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85~88

[5]李晓峰.简析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118

[6]邹艳平.对大学生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1(7):142~143

上一篇:对教师教学技能运用的反思 下一篇: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