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数学趣味儿,提升数学素养

时间:2022-09-18 06:24:54

彰显数学趣味儿,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为了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展现教师的趣味儿,深挖教材的趣味儿,激发学生的趣味儿,从而彰显数学趣味儿,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趣味儿 提升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6-02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生来说,数学素养应该指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以及对数字的感觉等等。那么,怎样彰显数学的趣味儿,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就来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展现教师的趣味儿,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前提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课堂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如果再碰上一个“无味儿”的老师,课堂上语气平淡、毫无激情的讲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更谈不上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应该做一个充满“趣味儿”的老师,让孩子们在“趣味儿”老师的熏陶下,爱上数学。

对学生,我们应该尽量多一些微笑少一些瞪眼;多一些赞许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挖苦。尽量笑对学生。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在20分钟左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充满激情,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同样一句话,语气不一样,眼神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

严师未必出高徒,但充满“趣味儿”的老师却能让孩子爱上学习!所以,展现教师的趣味儿,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前提。

二、深挖教材的趣味儿,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是静止的,只要我们认真深入挖掘教材,总会发现它的趣味儿。

加、减、乘、除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去展现其意义。小学生都愿意展示自己,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不仅再次加深了对意义的理解,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节课是乘法应用大赛,在这之前的几天,我已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孩子们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把它编成数学题以便在学生中进行交流。

比赛开始了,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就连平时不好发言的伊静也举起了手,她说:“我们家有3口人,每人吃两个水果,一共吃了多少个水果?”调皮的楚天闻说:“妈妈每星期上五个夜班,一个月有四个星期,请问,妈妈一个月上了几个夜班?”李彤说:“我买了两块橡皮,每块3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霍冉的题目是:“陈老师给王语、王舒、李彤、王金铧和我,每人发了2个本子,一共发了多少个本子?”……发言声不绝于耳。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真正理解了乘法的含义。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与趣味儿。通过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的互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时,一定要深挖教材的趣味儿,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趣味儿,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由于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怎样让学生充满趣味儿地学?我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视觉上充满美感;把繁杂的计算方法简化成顺口溜,使学生朗朗上口,方便易记;而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欲罢不能。以此激发学生的趣味,把学习变成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

我在《口算乘法》的练习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算一算、猜一猜、填一填。在“算一算”这个层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订正,并且制定2-3道让生说口算过程,进一步加强对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理解和应用。在“猜一猜”里,让学生猜猜积的末尾有几个零?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一次强调了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填一填”这个环节里,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次渗透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口算。再加上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以及贯穿课堂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使整节课在数学味儿中充满了趣味儿,在趣味儿中凸显了数学味儿。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学习《年月日》时,学生记忆大小月,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拳头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我又通过查找资料,通俗易懂地给孩子们讲古罗马皇帝对编制历法的规定:在古代的罗马,有一个老皇帝,生日在七月份,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在编制历法的时候,规定1、3、5、7、9、11月为大月,每月31天,其余各月为小月,每月30天,而平年只有365天,从哪个月里去掉一天呢?因为二月是对犯人执行死刑的日子,人们认为二月不吉祥,所以就从二月里去掉一天。后来,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这个新皇帝的生日在八月,为了显示新皇帝的尊贵以及对老皇帝的尊敬,于是规定八月以前的是单数月为大月,从八月开始,双数月为大月,这样大月就变成了七个月,其余五个月的总天数又少了一天,于是就从“不吉祥”的二月里又去掉了一天,就成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了。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孩子们很快记住了7、8两个月是大月和二月份这个特殊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孩子学习的趣味儿,给孩子们插上了一对联想的翅膀,放飞孩子们的思维,从而创设了一个灵动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为了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展现教师的趣味儿,深挖教材的趣味儿,激发学生的趣味儿,从而彰显数学趣味儿,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弹性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商务日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