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养成爱分享的习惯

时间:2022-09-18 05:45:06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爱分享的习惯

现在的家庭结构基本是“四二一”模式,即四个爷爷奶奶、两个爸爸妈妈、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这样家庭里的孩子自然是一家之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四个老人、两个爸爸妈妈围绕孩子转,所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是先给孩子,孩子满足了,大家才开心。可是,这样娇生惯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呢?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打了起来,赢的一方还好,输的那方哭声动天;一桌小朋友正在搭积木,只见一个小朋友把他前面的积木紧紧地捂住,不给别的小朋友玩,并且嘴巴里说着:“我的,我的!”;角色游戏的时候,更是为了小锅子、小铲子之类的物品抢的不可开交。孩子上了幼儿园,过上了集体生活,让孩子养成爱分享的习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心理学也认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只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方法小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才能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3周岁的孩子养成爱分享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故事引导,促幼儿接受分享

幼儿因为年龄小,接受事物的方式也跟成人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教育,把分享的道理渗透到故事中,让幼儿从故事中接受教育,树立模范榜样,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对的,并且把这些相关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来。例如:故事《小熊布迪》,小熊过生日,奶奶给他送了玩具搅拌车,他的好朋友野猪莫扎特也想玩,可是布迪说:“这是我的新玩具,只能我自己玩。”第二天,莫扎特带了个新玩具――带弹弓的木头飞机!莫扎特玩得真高兴,布迪看得心痒痒,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布迪想了个好办法,他说:“我可以玩你的小飞机吗?你可以玩我的搅拌车!”莫扎特说:“好的!我可不像你那么小气!”他们玩得很开心!后来肚子饿了,布迪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巧克力说:“这是我最爱的榛子巧克力,我分给我的好朋友一半!”莫扎特说:“好,谢谢!”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先不要说出布迪想出的方法,让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引出玩具交换玩的办法,接下去讲到巧克力的时候,幼儿就会主动提出把巧克力分一半给好朋友吃,好东西跟大家一起分享,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我们班的昱希宝宝回家说给妈妈听的一段话跟大家分享:“好吃的东西在家里吃能吃很多,嘴巴里很甜;带到幼儿园跟小伙伴一起分享,心里特别甜!”

二、情景体验,让幼儿自然分享

让幼儿养成分享的习惯行为不能光靠集体活动,更应该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每天的饭后水果时间是幼儿们非常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水果了。怕孩子争着挑选最完美的水果而翻来翻去破坏了别的水果,所以经常采用老师发的形式,在发水果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要大的!”后来,给幼儿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饭后水果的时候,我们没有采取老师发水果的形式,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拿水果,这次先吃完饭的孩子没有抢着去拿最大、最黄香蕉,而是直接从上面拿了个小的、表面上还有点黑印子的香蕉,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每个香蕉长在树上经历了许多次的风吹雨打,吸收了太阳公公阳光的能量和大树妈妈的养分,有时候会有虫子来咬它们,被农民伯伯采下来的时候和运输的路上还有可能被擦伤,但是每个香蕉都是非常有营养的,不管是漂亮的香蕉还是不漂亮的香蕉,它们的营养价值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先吃完饭的宝宝做得非常好,他们没有挑选最漂亮的,而是直接从上面拿了一个香蕉,没有破坏别的香蕉,**宝宝还挑选了小的香蕉,他要跟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香蕉!”在自然情景中的体验,让幼儿自然爱上分享。

三、同伴交往,让幼儿爱上分享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真正养成爱分享的好习惯。实践中,还会发生“假分享”的行为,当着老师的面跟小 伙伴分享了,可是老师一走开,马上变了样,教师应该避免过多假、大、空的表扬,多引导幼儿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让幼儿真正把分享当成了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表演。我们通过主题活动“玩具一起玩”,幼儿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教室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玩具城堡,孩子们看着自己带来的玩具,再看看教室里那么多的玩具,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知道了自己只是集体的一部分,交换玩着各种玩具,心里真是美滋滋。通过“美食大家尝”的亲子活动,幼儿品尝着来自各个家庭的美味,从而体验到舌尖上分享的快乐,通过“好书一起看”的读书节活动,幼儿们更是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许多好看的图书,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而这些活动,给幼儿增加了同伴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从而爱上分享。

四、以身作则,让幼儿养成分享习惯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种社会,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一天早上,有个老师告诉我,今天你们班的扭扭小朋友带了两个桔子来园,可是他死活不肯带进教室,在门口大哭呢!从跟他家长接触中也得知,扭扭非常小气,不愿意跟小伙伴分享,我并没有急于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秋天来了,天气逐渐冷了,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来园的,因为来得早,所以早上手上是凉凉的,正好我在喝早上家里带来的自己做的豆浆,我问他:“扭扭,你要不要也来一点?”他点了点头,我就给他倒了一杯,早上喝自己做的豆浆既温暖又健康,一天一天过去了,后来这件事情给扭扭的外婆发现了,她非常感动,对扭扭说:“扭扭,你看老师对你多好!每天给你喝豆浆!”于是我趁机说:“对呀,因为我喜欢扭扭,我跟扭扭是好朋友,并且我觉得一个人喝不快乐,跟好朋友一起喝才快乐!”扭扭瞬间明白了,第二天,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袋子,我一看,里面装了几个红枣和毛栗子,他外婆开心地说:“这是我们扭扭主动提出来的,一定要带给老师和小朋友吃,他说大家分享才快乐!”我看着这几个红枣和毛栗子,心里真是感动万分,因为我看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宝宝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强化和反馈,要帮助宝宝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教师亲切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使幼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的行为。而对于那些短时间内不愿意分享的孩子,也不必强迫,要学会等待,让那些幼儿在耳闻目染中、不知不觉中把分享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爱分享的好习惯。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方式...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设计的科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