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评述与建议

时间:2022-09-18 05:25:20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评述与建议

【摘要】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实证研究领域。其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从国内外的研究看,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并不单一。文章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而分析评价了目前最主要的计量方法,最后提出对于我国盈余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应计利润 计量模型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这个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被西方会计理论界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的完善,盈余管理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对于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盈余管理动机的认识的不一致是理论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以下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Scott(2004)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

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

我国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是指在不违反相关的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非会计的手段,同时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及生成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

二、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评述

从国内外20多年来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来看,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盈余频率分布模型三种。现将这些计量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应计利润是指那些不能够直接在会计当期形成现金流,但是按照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中的项目。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可以从总应计利润中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出来,将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从西方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来看,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运用最多的计量方法。主要代表性模型有:海利模型、德安杰罗模型、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截面琼斯模型、截面修正琼斯模型等。

应计利润模型在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多,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应用不同应计利润模型得出来的结论有冲突。争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上来看,现有的各种应计利润模型都不是很好。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用不同的方法,对现有的各种模型检测盈余管理的能力进行了相互对比。认为现有的各种应计利润模型在计量上忽略了变量或者使用了错误变量,并且检测盈余管理的效力比较低。第二,现有的应计利润模型忽略了一些影响应计水平的因素。比如,企业经营业绩、负债、业绩成长、企业规模等都是与企业应计水平密不可分的。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也称具体分布模型。它通过一组或者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算模型,以此来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也是使用模型将特定的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

特定应计利润法的一个优点是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部分相对比较容易得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观,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上噪音较小。该方法一般用于研究某些或某个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

特定应计利润法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研究前提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知道盈余管理会在哪些特定应计项目或哪一系列应计项目中反映出来。其次,它只适用于使用单一盈余管理模式的公司,研究结果也难以推广。

盈余频率分布模型。近年来,外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检测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的频率分布模型。主要集中研究管理后的盈余分布的情况,并不需要将盈余分解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该模型假定在没有盈余管理时,企业的盈余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密度函数是平滑的,然而当某一阈值处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在盈余分布直方图中处于阈值左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数会表现为不寻常的低(高)值,而右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值会呈现出出现不寻常的高(低)值,从而导致在阈值处密度函数表现为不光滑或不连续。通过判断阈值处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与否便可判断出阈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其优点表现在:首先,研究者仅通过检测报告盈余在某些阈值点的分布特征来推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其次,这种方法可以捕捉到由非应计项目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

同时该模型也存在相应的缺点:第一,频率分布模型不是考察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很难清楚地认识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程度和后果。第二,盈余分布函数直方图中盈余间隔的大小存在随意性,而不同大小的盈余间隔对数据的影响程度相当大,可能会得出相互冲突的结论。第三,此方法的应用具有局限性,不能获得精度较高的量化盈余管理程度。

三、对我国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建议

盈余信息是投资决策过程中被关注的重要对象,盈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能否良性发展,关系到社会资源能否合理配置。因此做好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对指引我国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非凡。首先,从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方面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好的分析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次,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度量模型,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盈余管理度量方法和模型。通过分析现今我国企业复杂多样的管理手段,研究不同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以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这对于准则的制定和证券监管的加强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俊俊.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张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赵妍,范亚东.盈余管理中外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2.

[4]宋健亮.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上一篇:成品油销售的物流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