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

时间:2022-09-18 04:58:42

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岛市建委)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紧依靠“思想发动、政策带动、市场推动、奥运拉动”四大强劲动力,紧紧抓住 “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四大发展机遇,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理念日趋成熟,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据统计,1978年到2007年,青岛市区面积由92平方公里增加到的1102平方公里,扩大了1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7.6%增加到40.01%,扩大了5.6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7平方米增加到12.19平方米,扩大了7.2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3.5平方米增加到19.6平方米,扩大了5.6倍;人均住房面积由3.88平方米增加到23.7平方米,扩大了6.1倍;“十五”时期,青岛市建设事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9.6%,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3.1%,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创造卓越城市理念

多年来,青岛市建委从解放思想开始,通过“四个大力加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机构建设、大力加强机关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的新理念,为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组织保证、智力支持、体制保障和服务支撑,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首问负责制、AB角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行政过错追究责任制等制度,在全国建设行业率先推出“建管便民e路通”政务服务品牌。政务办理模式由“一站式”服务,发展到“一卡式”服务、“一网式”服务,继而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网上”报建和即收即办,2007年荣获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胜利完成援川建设和清理浒苔以及举办奥帆赛等重大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彰为“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被山东省建设厅表彰为“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14个基层单位先后受到山东省建设厅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创造卓越城市品质

青岛市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理”、“先生产、后生活”的旧的建设模式,坚持规划先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并重,在城市空间全面拓展和城市承载功能全面增强的同时,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的观念更新和城市管理的方法创新,创造了卓越的城市品质。

城市建设观念更新,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一是城乡建设逐步实现“一体化”。青岛市城市建设始终把拓展城市空间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中心城市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型布局的转变,由“一线展开”向“拥湾发展”转变,青岛市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二是城市交通逐步实现“立体化”。根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结合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快完善市区平面、立体交通网络,组织实施了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建成了东西快速路一、二期和杭―鞍快速路,完成了山东路、辽阳路等30余条城市干道建设改造;实施了奥帆场馆和火车站周边20余条道路改造以及过街设施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接线、快速路三期工程建设,随着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付诸实施,城市交通“立体化”初现端倪。三是城市服务逐步实现“功能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加大,2001~2007年达到429.98亿元,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城市管理方法创新,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一是创造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模式。198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市管理“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门前三包”概念,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全国各地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模板”。二是创新“三级管理”模式。1997年明确提出“完善市、区、街‘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概念,明确了市、区、街三级管理的职能与职权,在环卫、园林、市政、房管等行业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初步实现了权责统一。三是创建综合执法模式。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了《青岛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进一步扩大行政执法范围,城管行政执法部门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起了城管执法公安保障机制,坚持日常监控与集中执法相结合,大力治理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顽症。扩大了执法范围,重新确定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十项处罚权,促进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创立“四化”长效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依法治市、规划统一、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市场运作的原则,将城市管理所有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管理目标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

行业发展,改善民生,创造卓越城市成果

青岛市建委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保持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城市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着力改善民生,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到2008年底,青岛市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475.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年均增长24.83%;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水泥、建材、钢材、家具、家电等50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由青岛市政府主导先后实施的“解困工程”、“棚改工程”、“安居工程”、“两改工程”等“民心工程”功绩卓著,让21.4万户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房条件不同程度的改善。1998年至2007年投资142.8亿元建成的96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又解决了9.9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廉租住房保障已使1万多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居住无忧。

着力管理创新,建筑业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建设行业整体发展率先实现市场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率先实现标准化,招标投标管理率先实现规范化,工程建设监管率先实现信息化,建筑农民工管理率先实现网络化,建筑业产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22.7亿元,年均增长14.8%,行业结构更趋合理,施工队伍发展壮大,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精品建设,勘察设计咨询业成果丰硕。建设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资质体系不断完善,勘察设计水平不断提高。青岛市勘察设计企业数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家增加到180多家,从业人员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千人增加到现在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超过7000多人,具有国家执业注册资格的人员达1200人,总数位居山东省首位。

着力成果应用,建设科技成就斐然。青岛市建设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与生产应用体系初步建立,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模式基本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广泛应用了卫星遥感、三维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高效实用的环保技术逐步改善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四新”技术广泛应用,工程质量和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以标准化工作为先导的科技保障制度基本形成。

着力统筹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青岛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和重点镇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规模快速膨胀,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建设展现新姿,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7%,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49%,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提升形象,提升品位,创造卓越城市特色

青岛市坚持注重培育城市特色,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传承,营造浓郁的现代化氛围和独特的城市个性,彰显“山海城”一体的城市特色,塑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坚持把良好的外部景观、独特的文化空间、鲜明的城市风格、和谐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全力承办奥运,打造“帆船之都”。青岛市高效率、高标准组织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奥帆场馆,国际帆联主席约伦.彼得森说“是我所见到的最棒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场馆”、“成为奥帆史上的一个典范”。青岛市把奥帆赛的筹办作为一项普惠百姓的民生工程,向世界彰显了“帆船之都”形象。

构建绿化体系,打造“绿色之岛”。青岛市以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为目标,构建起“山、林、河、路、院”全方位立体城市绿化体系,市区园林绿化面积达11939万平方米,生态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城市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砌筑、绿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河道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优化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成为青岛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生态之城”。青岛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全市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稳步推进,应用比例达到100%;建筑节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占全市当年竣工的民用建筑的比例达到86%,新开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100万平方米以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

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特色之市”。青岛市根据城市特点,在编制的《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中,将城市重要的风貌街区、重点建筑进行了统一规划,划定了一城九区88个点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随着滨海步行道建设、汇泉湾和浮山湾等综合整治以及奥帆赛场馆周边道路、建筑、雕塑、绿地等景观美化亮化和风貌建筑保护、海水浴场改造、“平改坡”等工程的实施,成功营造了“一线展开、三湾辉映”前海一线及奥帆场馆景观环境,被称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海湾之一。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青岛市建委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将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以“一主三辅”为主体的环胶州湾核心圈层,逐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组团有机衔接,主体功能突出,城区形象交相辉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花园式现代化新城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将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多点并进、全面发展”,即以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发展为“切入点”,以房地产大开发为“着力点”、以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为“制高点”、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立足点”、以城市管理为“支撑点”、以建设事业大发展为“落脚点”,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滨海城市组群一体化格局,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海湾城市,努力实现把青岛市建设成为美丽、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上一篇:完善机制 强化监管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下一篇:夯实民生之基 培育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