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学生肥胖与瘦身行为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18 03:34:16

广东省大学生肥胖与瘦身行为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 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部份在校大学生的肥胖认知与瘦身行为及其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体重、肥胖、瘦身行为的认知情况,以帮助学生早期预防肥胖,科学对待肥胖,修正错误认识,科学瘦身,并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肥胖 瘦身行为 认知现状

肥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以瘦出名的广东人中,出现越来越多两头细腹部粗的“梭子”型人,广东大学生肥胖的人数也随着儿童、青少年肥胖几率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高校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较体重正常者差,日常行为及心理存在偏差,这种现象已引起高校体育卫生部门高度的重视。同时大学生肥胖者自身日益重视减肥,合理地实施减肥不仅对健康无害,还可以满足大学生对苗条身材的追求,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自信心。然而科学的瘦身方法并没有为广大减肥者所认知,一些减肥者认知方面的错误导致了其行为的不合理,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通过查阅、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章,笔者着重对广东部分高校肥胖大学生的瘦身行为和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体育学院新闻系、广州大学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1200名(男生740名、女生460),年龄在18―22岁,身体状况良好者,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肥胖及肥胖度的相关资料,确定了较权威的肥胖度的测量指标。

1.2.2身体测量法。

根据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方法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使用的身高、体重测试仪器,测试时间2006年5月。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肥胖认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肥胖的个人认识、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和控制体重的途径及方法等三方面共23个子问题,以了解学生对肥胖的认知;“瘦身与健康”问卷调查表,包括有关瘦身与健康的24个子问题,涉及体型瘦身与健康的主观认识、瘦身愿望、瘦身经历、瘦身行为及干预措施。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率为100%,有效率为92.3%。利用控制理想体重的计算方法――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评定调查对象的体重状况,即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评价标准为:BMI<18为过轻,18―23.9为正常,≥24为超重。

1.2.4数理统计法。

把所得的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自身体重的认知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小于18的学生中仍有23.9%的人认为自己太重,45.1%的学生认为体重合适,只有31.0%的学生意识到体重太轻。体重指数在18―23.9正常范围内的学生中只有33.8%的学生认为体重合适,64.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重太重。体重指数在24以上的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超重。

2.2学生对肥胖的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肥胖相关知识的认知

从表2可以看出,有80.3%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肥胖,而且比较关注自己的体重变化。学生认为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把肥胖影响个人形象作为首要因素的占调查人数的68.7%,认为肥胖影响健康的占调查人数的19.7%,认为肥胖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占7.7%。在19.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可能肥胖的原因调查问题中,答案包括“遗传决定论”:父母都不肥胖,所以自己也不会肥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会肥胖;另外还有学生持有“自身体重非常稳定,所以不会肥胖”的观点。

2.2.2学生对体重的认知

调查中发现,学生评价自己体重的依据是体重的大小,而不是根据自身身体成分的构成及个人体型、身高的特点,不清楚肥胖的形成原因。部分肌肉发达、BMI小于24,甚至低于18的学生也希望“减肥”,这种减肥无疑是错误的,减也只能是减肌肉组织,而不是脂肪。另外,学生对适宜体重的判断标准与科学的评定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当BMI大于18时,学生对体重的满意度从整体上看是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大而下降的,学生心目中的合理体重指数明显偏小。他们不自觉地将模特的体型体重作为标准,并且认同骨感美的流行。当问及希望自己的体指数在什么范围内时,62%的学生选择小于20,只有21.5%的学生选择只要在标准范围内就可以接受。

2.3学生对瘦身的认知

2.3.1瘦身的原因及知识来源

能否对自己的体型作出正确评价的主观意识是决定着学生是否减肥的主要原因。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并不能科学地根据体重指数来判断自身的胖瘦程度,过半学生做过瘦身的尝试。但个体对自身体型的错误认识、不合理的身材期望导致多数瘦身不成功,只有28.9%的人满意自己的瘦身效果。表3是学生瘦身情况调查表。

在调查的正在瘦身的285人中,其瘦身的原因排序依次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73.5%)、增加自信(52.9%)、爱漂亮(51.5%)、健身(43.4%)、迫于外界的压力(23.5%)、其他原因(3.7%)。可以看出增加自信排在第2位,表明了身体自尊状况反映出个体对于自身身体的满意程度。当前,受到社会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影响,学生对自身外表的身体自尊成为了其全部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对身材不满意和爱漂亮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3位,说明大学生对瘦身的认知还比较狭隘。

在1108名调查者中,瘦身知识的来源依次是报刊、杂志(59.7%),朋友和同学(54.2%),书籍(40.6%),电视广播(35.8%)等。

2.3.2大学生瘦身方法

对肥胖的认知情况在采用哪种手段来控制体重增加的认知态度方面,选择药物方式控制体重的占调查人数的11.3%;选择节食手段控制体重的占55.7%;选择运动手段控制体重的占57.7%,其中包括运动与节食相结合减肥的学生。

从以上结果可以得知瘦身大学生中药物减肥者所占比例不高,其原因可能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关,也可能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教育程度较高,自身所具有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关。

据调查,节食控制体重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节食减肥要忍受饥饿和食物的诱惑,往往是从少吃到忍不住而多吃,最终到放任的随意吃喝;又由于缺乏相应的营养知识,不仅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反而能量摄入更多,最后造成体重的增加。

运动减肥的失败原因是不能坚持,受到时间和承受运动负荷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担忧会出现减肥不成,肌肉增大的问题而犹豫,影响运动减肥的行为。

2.4科学的瘦身方法

选择运动和节食相结合的瘦身方法被认为是最科学合理的。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难,并且要承受运动和节食的双重影响,难以操作,也难以坚持,它要求运动有效,节食不节营养。

在食物摄入上讲求少量多样,补足营养;运动方面选择以有氧代谢为主的项目,每次运动半小时以上,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运动量太小不起作用,甚至会起到增加食欲的效果;运动量太大则有害健康。不同体质不同个体的运动量与食物摄入量有所不同,这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寻找到对自己有效的运动与节食相结合的瘦身点。

3.结论与建议

3.1学生对什么是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

学生对自己是否肥胖没有科学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个人形体美的判断和评价产生一定的误区,造成为塑造形体美而采取的具体行为出现偏差。

3.2学生对肥胖影响人体健康的认知片面

注重肥胖对自身形象的不良影响,只是对身材体型美有充分的认识,都希望用美的体型形象引起别人的注意,是社会群体的普遍心理,但是忽视了健康是影响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问题。

3.3学生对自身体重认识肤浅

只是以体重数为参数判定自己的肥胖,不以个人身体成分及个人体型特点等科学指标评判,且心目中的标准体型偏瘦,参考体系有误,以模特为标准。

3.4学生对控制体重所采取的方法不合理

肥胖是由遗传、营养、环境、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严格地说减肥应该采取通过控制热能的摄入量,配合科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进行减肥或控制体重,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

3.5建议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料开设健康体育课程,广泛宣传、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制定减肥指南,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一定的营养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健康意识,促使大学生身体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言诚等.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2]王跃.肥胖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干预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蓝燕.我国减肥人群存在的四大误区[N].中国青年报,2001.

[4]雷霖,王建平.北京女大学生瘦身倾向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52-154.

[5]乔培基,王胜超.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74-78.

上一篇: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 下一篇:中国式摔跤的战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