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违宪审查方能实施宪法

时间:2022-09-18 01:57:10

落实违宪审查方能实施宪法

1982年宪法到了“而立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最近在纪念其颁布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他同时明确指出:“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确保宪法的实施?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从法理上讲,所有法律或者规则的实施都离不开司法,离不开法院对法律或者规则的适用。只有进入司法程序,法律或者规则才能得以落实,才能转化为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机制。

宪法是一个国家或共同体的根本大法,其效力高于所有普通法律。它的实施同样离不开司法适用,离不开法院对宪法的卫护,离不开违宪审查制度。根本而言,宪法的目的是为了防范政府越位,是为了防止国家机关的行为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那么,当立法或行政机关违反宪法时,该如何救济?唯一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司法机关对它们的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适当的裁决。此即“违宪审查”或者“司法审查”,它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多数国家。

如果不允许法院适用宪法,不允许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宪法的实施就无从谈起,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就难以保障。遗憾的是,1982年宪法颁布之后,法院几乎没有适用过这部宪法,遑论对国家机关的行为进行违宪审查了。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最高法院在“齐玉苓案”的批复中,间接援引过一次宪法——当时法律界兴奋地以为迎来了“宪法司法化”的春天。但令人不解的是,2008年该批复被终止,而最高法院的理由是“已停止适用”,并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或者说明。

需要追问的是,1982年宪法已经颁布30年了,为何法院几乎没有适用过它?为何没有进行过违宪审查?宪法中不是写明“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吗?况且,在这部宪法中找不到一个条文禁止法院适用它,也找不到一个条文禁止法院进行违宪审查。

有一种声音认为,现行《宪法》确立的是“议会至上”的政体——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57条),让法院适用宪法并进行违宪审查,会与此产生矛盾,因为法院可能会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违宪。

问题是,如果因此而不让法院适用宪法并进行违宪审查,那不是等于将宪法束之高阁吗?人们一方面说它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又不让它像所有其他法律一样进入司法程序,不让它的最高法律效力转化为对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这不是更大的矛盾吗?

也有人主张,既然宪法已经确立了人大至上的地位,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违宪审查的职能即可,用不着让法院承担此一要务;并且,《立法法》也规定了法规备案审查制度,还成立了法规备案审查室。

可是,如何确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不违反宪法?除非假定它们制定的法律不可能违宪,否则,就不能让它们来进行违宪审查,因为这违反了“任何人都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之根本原则。其实,立法机关制定违宪的法律不仅在理论和逻辑上是可能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即使在发达的民主国家也不例外。

依法理而言,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宪法是由全体公民制定的,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而法律是由公民的代表制定的,反映公民代表的意志。毫无疑问,全体公民的意志高于其代表的意志,后者不得与前者相冲突。

必须承认,即使代表们系由公民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意志也不可能总是和全体公民的意志保持一致。既然如此,对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既然立法机关不能审查自己的法律——也不应让负有执法义务的行政机关担当此任,那就只能将这一任务交给专门适用法律的司法机关。

为了实施宪法,让法院进行违宪审查不仅是值得追求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欲让法院真正发挥这种作用,必须确立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必须让法院获得独立地位,否则,即使它被赋予了违宪审查的权力,也很难化为现实。

为了理顺宪法上的基本架构,解决制度设计上的逻辑矛盾,让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平起平坐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这种分立与平等的制度框架,司法权就无法对立法权和行政权进行制约,也就无法有效行使违宪审查的权力。

在制度变革需要时日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推进司法独立,让司法机关的翅膀硬起来,使其能够与立法权和行政权抗衡,并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违宪审查。

实施宪法的关键在于确立违宪审查,推进违宪审查才是对1982年宪法最好的纪念。

上一篇:府院动向 第36期 下一篇:前瞻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