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8 01:25:45

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索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把60例患者分为体针治疗组和耳针治疗组,对比两组的治愈率。结果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体针组的治愈率为53%,耳针组的治愈率为80%,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可知P

关键词:耳针;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症状变现为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男女发病率相近。在中医里,周围性面瘫被称为"口癖",多因卫阳不固、脉络空虚,进而使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脉络,导致经气停滞,经筋因失养而纵缓不利,继而发病。及时治疗能很快恢复,否则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遗憾终生[1]。本文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选取合适的穴位,实施针灸治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3~75,平均年龄39岁;左侧25例,右侧34例,双侧1例;因受凉引起的有21例,颅脑损伤者7例,高血压者9例,牙髓炎者8例,中耳炎者3例,糖尿病者7例,恶性肿瘤者6例,其他2例;病程为0.5d~18年;风寒袭表型36例,气滞血瘀型18例,肝胆湿热型6例;轻度40例,中度12例,重度8例。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各组中的面瘫类型均等,病情程度均等,分别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以对比治愈率。

1.2中医诊断标准 患者的病侧面部表情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坠,上下眼睑间隙扩大,鼻唇沟变平,口角下坠,患者不能正常皱眉、闭目,不能鼓嘴、噘嘴或撅嘴不能漏齿,闭目时露出巩膜。部分患者而后、耳下、面部有疼痛感,舌前部分味觉消失,听力减退等。

1.3方法

1.3.1 治疗组 治疗组选取主穴,根据不同的面瘫类型加配穴配合针灸。主穴主肝、大肠、肺、口、眼、面颊;配穴选取:风寒袭表型加神门、下屏尖两穴;肝胆湿热型加胆和三焦两穴;气滞血瘀型加心、皮质下两穴。在寻找穴位时,先用HB-EDT-C型袖珍穴位诊断治疗仪(河北威远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寻找耳穴的敏感点,之后配合中医理论选取穴位。在选好穴位后,用72%的酒精消毒棉消毒,然后用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25×13mm长度的芒针快速刺入,观察局部反应,有红、热等反应后留针30分钟。在针灸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穴位个数,每日刺1耳,隔10min捻1次针,两耳交替刺针,10次(20d)为1个疗程,休息3d后继续下一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统计治疗效果。

1.3.2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主穴针灸,同时根据不同的面瘫类型配以不同的配穴。主穴有地仑、阳白、四白、合谷、太冲、颊车;配穴选取:风寒袭表型加风池穴和风府穴;肝胆湿热型加翳风穴和中诸穴;气滞血瘀型加血海穴和三阴交穴。在确定面瘫类型后,取73%酒精棉球消毒,之后取0.26×25mm毫针根据穴位的深浅刺入,待患部有酸、麻、胀感觉后停刺。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穴位个数,留针30min/次,10min行一次针,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d后继续下一疗程,3个疗程结束治疗,统计治疗效果。

2结果

2.1治愈率标准 把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正常,说话或笑时嘴角微斜,出现浅状额纹;好转,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表情肌明显进步;无效,症状和体征处于治疗前的状态,无明显好转。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30例中,治愈24例(80%),显效4例(13%),好转2例(6%),无效0例。对照组的30例中,治愈16例(53%),显效7例(23%),好转4例(13%),无效3例(10%)。对比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0%)。

2.3典型病例 张先生,27岁。2014年8月9日因左侧口眼歪斜5d来我院就诊。根据患者描述,2014年8月3日晚,因天气炎热,在屋内打开空调,低温16℃,开一整夜,第2d感觉面部麻木,左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左侧歪斜,有畏寒感,来我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左眼闭合时露出巩膜3mm,额纹明显不对称,口角向左侧歪斜,不能蹙眉、闭目,鼓起嘴角漏风,舌微红、舌苔白,中医确诊为风寒袭表型面瘫。经研究决定以散寒解表、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途径,在肺、肝、口、眼等穴位出刺针。治疗2次后,畏寒症状消失,口眼有轻松感,6次治疗后,额纹区域对称,面部麻木感消失,可以进食。在治疗12次后,恢复正常,电话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多属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再加上风寒袭表,导致面部神经血管痉挛,神经缺水而中风,最终使神经失去应有的支配肌肉运动能力而致。按中医理论,单侧面瘫中,阳明痰浊,风痰在面部经络受阻,继而筋肉失养,进而缓,无邪之处能运,缓者被急者牵,股口眼外邪,在治疗时宜去风痰、逐淤血,通则愈。另外,肝肾阴虚、内囊出血、感染、肿瘤、中毒等都能引发周围性面瘫。在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中,虽然多数为30岁以上的患者,但年轻人患上面瘫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有些年轻人喜欢经常通宵上网,患上面瘫的可能性就很高,这与年轻的生活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1]。

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较好,一般有毫针疗法、电针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耳针疗法、艾灸治疗法等。周围性面瘫虽属于疾病,但在发病初期及时针刺,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注意保持元气,防止血气伤耗,这也是为什么在针刺一个疗程后休息几天的原因。

耳针是指用毫针针刺耳穴的一种针灸方法,耳廓与人体的各个部位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很多医学文献中也介绍了用针灸刺激耳廓的方法,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耳针的关键在于找准对应的穴位和阳性反应点,这样才会有效果,在进针时一般采取坐姿位,老年患者、紧张和病重者可采取躺位,在进针时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拖住耳背,这样既能够有控制针刺的深度,同时也能减轻疼痛,在刺入耳穴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征、耐受程度等调节刺激强度。但在针刺时要注意以下事项: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不应采取针刺;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不宜强行刺激;要做好患者晕针的准备,以防意外的发生。

耳针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病程短等特点,限制因素少、副作用小,容易被面瘫患者接受。在本研究中,使用耳针治疗的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且恢复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因此,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9).

[2]吴华,户玫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近况[J]. 中医外治杂志,2010(02).

[3]朱海林.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体会[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03).

上一篇: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遮盖治疗眼... 下一篇:芬太尼透皮贴治疗鼻饲管营养癌痛患者的效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