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归类 巧学神经调节

时间:2022-09-18 09:48:16

剖析归类 巧学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作为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是高考的热门考点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时,同学们往往由于这一节专业术语太多易混淆,原理抽象难懂而出现畏难情绪,难以将课本知识有效转化应用在解题过程中。本文将分步骤帮助大家梳理神经调节部分的内容,手把手教大家解此类试题。

一、巧识反射弧组成

例1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c][d][e][Ⅰ][Ⅱ]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识图可知e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故A项正确。切断b,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故B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故C项错误。Ⅰ处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所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Ⅱ处为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所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故D项错误。

答案 A

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识别反射弧的组成。识别反射弧的组成关键是辨认感受器和效应器:①看突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图

这是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就是突触,兴奋只能从前往后传递,所以与前面相连的是感受器,与后面相连的是效应器。②看神经节: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传出神经上无神经节,与传入神经相连的就是感受器。③看脊髓:当图中有脊髓的前后角出现时,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就是感受器。

二、牢记电位产生机理

例2 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b][0 1 2 3][40

20

-20

-40

-60

-80][时间/ms][膜电位/mV][刺激]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大量K+顺浓度梯度外流,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由于大量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使得细胞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由图中可知,在受到刺激前两种海水的曲线起点相同,可以看出两种海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项正确。当受到刺激后,a海水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可是b曲线没有,因此曲线a为正常海水,曲线b为低Na+海水,故A项正确。正常海水和低Na+海水静息时,膜外Na+浓度都是大于膜内Na+浓度,故C项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大量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项正确。

答案 C

点拨 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40

-55

-70][时间/ms][膜电位/mV][0 1 2 3 4 5][刺激][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峰电位]

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此时K+顺浓度梯度外流,不消耗能量。

去极化: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的过程,如上图所示,电位由-70 mV变为0 mV的过程,此时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反极化: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状态,如上图所示,电位由0 mV变为 +40 mV的过程,电位达到峰值,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状态。此时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即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此时K+通过K+通道顺浓度梯度外流,不消耗能量。

最后通过Na-K泵的作用将Na+ 、K+分布复原,保持细胞的兴奋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三、传导传递要区分[细胞体][轴突][甲乙][ A][B]

例3 右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A点时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边的神经元的胞体,不能传到右边的神经元,则甲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向左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兴奋可以由右边的神经元传到左边的神经元,甲、乙电流表的指针都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故选B项。

答案 B

点拨 指针偏转类题型也是高考常考题型。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随着刺激部位的不同(在电流表的左侧/右侧/中间),电流表连接的部位的不同(两端都连接在膜内/膜外/一端膜内,一端膜外/两端都连在同一个神经元/两端连在不同的神经元),电流表指针偏转变化也不一样。审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不同。

四、神经递质要小心

例4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故A项正确。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由于没有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所以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B项错误。突触小体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为杯状或球状,突触小体中含有很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故C项正确。受到刺激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拢,小泡膜与前膜融合,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向突触后膜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B

点拨 神经递质是指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上一篇:用假设法和状态法判断弹力 下一篇:体验,为习作找“可炊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