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9-18 07:52:48

民族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作为文化传承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本来就该贮满着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努力拓宽民族音乐学习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民族音乐的受众,而且成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关键词]民族文化视角 音乐教学 改革 初探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主体,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处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的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定位十分明确:“音乐课旨在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由此可见,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学校教育母机的师范学校,其对民族音乐文化重视的程度将直接关系着中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能力和水平。

一、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不仅是对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学习。正是音乐和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才使得丰富的文化孕育出多彩的音乐。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激浪千叠,流传至今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最真切伟大的命运咏叹调,是中华文化最丰富最直接的起源之一,是中华艺术最悠久、最美丽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和后人。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面对内容丰富,承载厚重的中国民族音乐,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主阵地的学校对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漠视,其现状令人堪忧。

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缺乏引导,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孩子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大部分中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学生不喜欢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排斥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认为已经过时了。而在以传承和传播音乐文化为己任的专业教学领域,在经历了“”时期对民间音乐的全盘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对民族歌曲的强烈冲击后。民族音乐教学渐渐被边缘化了,民歌、戏曲、曲艺课程越开越少。甚至被无端砍掉。专业院校少有可供学习和参考的音像资料,去民间采风没有经费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和五花八门的民歌新唱。很多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只热衷于将西洋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拿来生搬硬套,而全然不顾对于民间传统风格和技术的学习,从而导致其自身民族艺术的营养严重不足。在中小学,由于传统的原因,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把民族音乐当成一般的教学内容来对待,根本谈不上把民族音乐教学提高到继承传统文化这个层面。在高校,尤其是在高校的音乐专业中。从老师到学生更是把“西洋音乐”当作正宗、高雅、阳春白雪的代名词,而把“民族音乐”看成是土气、粗俗、下里巴人的象征。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并重视民族音乐?如何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喜欢这一艺术瑰宝?如何让学生透过民族音乐来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老师端正了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民族音乐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也才能谈到真正意义上的弘扬民族文化。

二、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实验

鉴于以上谈到的民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民歌在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中被逐渐边缘化的现状,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和音乐教学的有利条件,我在我校幼教部零六级中专四班进行了以“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为期一学年的音乐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开展“亲近民歌”活动,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本班学生中开展了“民歌知识(经典民歌为主)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对民歌的了解时间、曲目范围及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学生对民歌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亲近民歌”成了本学年我对实验班音乐教学的定位。把亲近民歌,增加学生对传统民歌文化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作为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为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我组织开展了“走近民歌”系列活动,为学生开列了一系列经典民歌曲目,供学生在课下进行搜集、整理和学习,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1、每周一个一:要求学生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学唱一首民歌,并在音乐课前交流自己喜欢这首歌的理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现在每个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民歌近二十首,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每月一个一:在完成日常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我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每月为学生开设一节有关民歌的专题讲座(《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经典民歌赏析》、《民歌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不同民族民歌风格比较》等);学生根据讲座的内容写一篇心得。系列讲座的开设不仅让学生丰富了有关民歌的知识,而且透过民歌让他们了解了与其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培养了学生对于民歌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学期一个一:本学期在班上举办了一场民歌PK赛,通过从学校到班级一系列唱民歌、品民歌、讲民歌活动的开展,班里的艺术味更多了。文化味更浓了。

4、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民歌”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会唱的民歌、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本班同学共同完成,音乐课代表负责,我只担任监督、指导工作。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公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通过“亲近民歌”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在民歌知识方面的积累和民歌相关文化的积淀,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了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 菲薄、盲目崇拜西方音乐:理想信念缺失、沉迷于流行音乐等不良倾向。通过搜集、学唱民歌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学生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审美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营造音乐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如前所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在我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是不分家的,它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现如今称为“综合素质”),因此,音乐本来就该贮满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音乐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音乐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音乐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音乐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3、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民族音乐不仅贮积了丰富的音乐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音符之间、歌词之间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中国风格、中国文化的鲜活气息。如何挖掘音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乐曲的背景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如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首先得了解楚汉战争的历史和“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教授民歌《孟姜女》时,学生除了要了解长城、秦始皇之外,还需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传说。

2、从音乐的风格入手,挖掘整首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学习江南民歌《茉莉花》时,除了掌握其“节奏形态多变。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间有小跳”等特点外,还需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民风民俗等吴文化的独特个性。理解由此而产生的江南民歌清新秀丽、委婉抒情的特点:继而理解歌曲是在借花抒情――以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来隐喻爱情。还可以对教学的内容加以拓展:由于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歌剧《图兰多特》中对《茉莉花》的引用。使得这首民歌享誉世界,使其成为世界认知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桥梁。

3、从歌曲的歌词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如教授《苏武牧羊》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其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执着精神。

4、从音乐的主题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欣赏古琴曲《流水》,需了解成语“知音难觅”的由来。还需了解《高山流水》原为一首曲子,自唐以后才发展成两首独立的乐曲等相关历史知识:听《阳关三叠》需要了解曲名出自明代诗论家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他在评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韵之。”还需了解自此以后“阳关”即成为“离别”的代名词等等。

三、探索“导引-学唱(或欣赏)-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1、导引:通过与歌曲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学唱(或欣赏):整首歌曲(侧重旋律的起伏、情感的表达等)与经典乐句(侧重音程的跳动、特色音的加入、旋律的旋法等)相结合:旋律的视唱(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与带词歌唱(品味旋律的音韵美、品味歌词的意境美)相结合。让音乐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吟唱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3、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歌曲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歌曲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等等。

4、拓展:以教材所列民歌为基点,进一步向同时期的其他民歌作品扩展:以教材所列民歌为基点,向不同民族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教材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音乐课。引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海洋中尽情徜徉,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一年来,通过以“亲近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音乐教改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在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视野的开阔,又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增强。必须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音乐源泉,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努力拓宽民族音乐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民族音乐的受众,而且成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运用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感情始终充盈于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就此形成。

上一篇:彩墨乾坤大布衣 下一篇:魔幻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