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学习准备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22-09-18 07:22:37

对数学学习准备的实践和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但是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学生在建构数学意义时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生学习并非是知识的积累和堆放,而是有结构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就如一幢楼房是砖瓦搭建起来的,但是砖瓦无结构的堆放是不可能建成楼房的。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内容都有其原有的建构平台,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段话就说明学生数学学习准备的必要性及原有基础对建构新知的重要性。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还应该认真备课。做好数学学习准备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可利用的、可区分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已有知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中的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是在第八册“数的整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新内容前,必须先复习“整除”加以概括。使学生对整除的意义的理解在已有的基础上加深一步。这时才能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这个单元的五节内容其联系更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们又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来看每一个内容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每个内容都是其后续知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必要的知识基础,就很难学习有关的新知识。其实我们在总结差生形成原因时,很多老师都这样说:“今天落(la)点儿,明天落(la)点儿,积少成多,就越来越差。”这也就说明差生头脑中的知识并未形成体系,只是一些零散内容杂乱无章的堆放,当需要用某一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不能很快找到相关内容来解决。这样杂乱无章的堆放不可能建构更大的数学知识体系。

要有效的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链接起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点上滋生出新知,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在平时就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和结构化。

二、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和学生情感融洽,学生爱戴老师,往往对教师所教学科发生兴趣,而当师生关系不和,学生对老师反感,往往对老师所教学科失去兴趣。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有着密切关系。数学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不是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而且哪个环节掌握不好,就会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脱节。因此,在数学学习准备时,教师就应努力调整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的作用。

孔子把学习者的治学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三者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倾向不同,后者似乎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比前者更胜一筹。因此,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本学科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让学生好学、乐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调节,学生喜欢教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说话,听教师讲课,喜欢做教师安排的事情,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我想“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想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首先要善教、乐教。要把自己的情感学生身上,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应特别关注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深研教材,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神实质,熟练地驾驭教材,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理解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掌握好本节课新内容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衔接点在哪里。新内容才能在课前的铺垫练习和引入新课时抓住知识的生长点,真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去思考探索。教学中常用的迁移规律就是在深研教材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3/4”,将它看作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如下填空:4/3=( )/6=12/( )=( )/15=24/( ),再让学生将“4/3看做比4:3,将上述连等式用”比“的语言读出,教师作适当点拨。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比与除法,比与分数有着类似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网络。再如:在安排“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练习时,可以出示这样一组巩固练习:求下面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39/13、4/2、24/9、105/20…,显而易见,这个练习为后面将要学习”约分”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只有深研教材,才能在课前铺垫、在引入新课上下大力气;才能以旧探新,为后续知识打基础。也只有努力挖掘教材,合理把握教材的尺度,才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只有深研教材,清楚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的确定哪些知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讲清楚的,要反复强调的;哪些知识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弄清这些才能确保突出教材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有所得。

四、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从智能入手,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直是今年来教学改革的主线,但教学实践表明,仅从智能角度入手,其发掘的潜力也是有限的,并且稍有不慎,极易产生诸多副作用,影响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取决于它的智商,85%取决于它的人际关系。他所说的人际关系我认为主要就是指一个人的合作协调能力。现在,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关心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与传授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着更重要的位置。

在实践和探索中,我认为在数学学习准备的时候,教师应着重考察每个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因为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只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是受多方面影响潜移默化形成的,如: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社会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教师的态度等。所以考查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才能灵活运用教法。

关注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要避免教师强制小组成员。

2、小组分工要符合学生的意愿和特点。

3、除了小组内合作外,还应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

其实备课时还应注重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生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智力水平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想学生所想,把满腔热情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

上一篇:高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下一篇:探析高中数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