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的力量

时间:2022-09-18 04:46:58

摘 要:阅读能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但细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沉入文本慢慢地用心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立足于文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关键词:细读 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阅读学是当今最热门的一学科,但由于阅读活动具有明显而普遍的个人独特心理痕迹特征这个属性,也是最难以下定论的学科。以中文阅读的研究为例,迄今为止它还是没有任何权威专家能够一统天下的学科门类。

但若以阅读理解效率的高低为标准的话,一般的阅读可分为“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四类。精读,又称之为细读,它是读者对掌握阅读物要求最高的一种,这类阅读一般是用于工作、学习和考试复习中需要精确理解和记忆方面;速读则是需要从全文的从头到尾的阅读中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此种阅读的理解记忆精确度稍次于精读;而略读则重于选择重点和要点式的概要式阅读;泛读则是目的性不强的泛泛而读。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细读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沉入文本慢慢地用心读。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曾写道:“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简而言之,就是要“熟读精思”。一册教材40篇课文,如果每篇都细读,着实有些吃力,那不妨有选择性的进行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立足于文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一、细读,首先需要关注词语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应是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它是文本细读的最小意义单位。细读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去揣摩体味,既要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词语蕴涵的深层意义。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秋天的怀念》为例,文章中多次出现“悄悄地”,文中的母亲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在我毫无征兆的暴怒之后,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然后又“悄悄地”离去。想要品读文章,体会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必须细化到这个词语中去。儿子遭遇不幸,她体谅儿子内心的痛苦,她罹患恶疾却不忍告诉儿子。她想要安慰儿子,却又有说不出口的痛楚,所有说不出口的担心和恐惧最终只能化作了那句:“听说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的动作一直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唯一一次幅度较大的动作,是当“我”说“活着还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我们都要好好的”。而那个时候,母亲根本没有权利“好好的了”。发现这个细节,才能体会到母亲当时的无奈和纠结。母亲的“扑”,不仅是为了阻挡儿子自残的行为,更是为扑灭儿子“死”的念头,“抓”住“生”的欲望,母亲的“忍”是压抑着内心的苦痛去鼓励、安慰儿子。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不深入课本的细节,不慎重仔细的研究的话,是根本体会不到母亲的这种伟大和无私的。

二、细读,还要关注句子

句子是促进文本理解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也许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只是几句句子,但正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赋予了文本魅力。品味句子含义、剖析句式特点也是细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一册教材中的《春》一课,句式与其他课文相比就别有特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按照正常的语序理应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同等字数、同样修辞的表达,前者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比后者显然更能突显出小草“嫩”和“绿”的特点,更能表达出作者见到如此“嫩”、如此“绿”的小草的惊喜。此外,通观全篇,文章大部分篇幅运用了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到处都流露出那种见到春的欣喜之情。

三、细读,还需关注情境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同样是《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最后一段,我们放空所有,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已经从恐惧和绝望中走出来的“我”,再体会当时北海公园的景色,从而联想到母亲,联想到母亲那句“我们都要好好的”,就会领悟到母亲想要儿子领悟的生活真谛。

同样是写“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季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文中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2个并列名词配以“夕阳西下”的场景,寥寥数笔来渲染羁旅在外的游子浓重的乡思之情,置身于这幅萧瑟的秋风图中,如何不令人心生凄凉之感?而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歌《秋天》呈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肥硕的瓜果”―― 这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但这“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已“放下”,“肥硕的瓜果”已用“背篓”装载,却又无不体现出秋天丰收后的农民的悠闲和喜悦,这样的秋天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之情?

四、细读,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

对于文本的细读不能只停留在点和面上,还需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章的精妙构思。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高的宏观认识。

《秋天的怀念》只是一篇很短的散文,可是它的精神内涵却深刻无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怀着敬意用心揣摩和感受。从开始绝望的濒临死亡边缘的“我”,到第一次母亲提出看花我因为没有理解而拒绝,到母亲第二次提出看花时已经走出崩溃边缘的“我”同意了,最后母亲的去世,成为我终身的遗憾,再到后来由“我”和妹妹一起看花结尾。这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让我们仿佛跟着作者重新“活”了一遍。只有当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小结

文本细读能从表层的意义里解读出隐蔽的意义,展开暗含在文字背后的可能具有的意义。利科尔指出“理解一段文字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而是去揭示由本文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 唯有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惟有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深刻并真实地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精髓。

上一篇:王文军:让梦想照进现实 下一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