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探寻资源

时间:2022-05-29 11:45:41

细读文本,探寻资源

前段时间,学习了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关于童年的几篇文章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写一篇体现自己童年生活的作文。其实这个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也写过很多次,但在选材和手法上总写不出什么特别的感觉。当然长期以来,写作不仅是学生头疼的事,也是老师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所棘手的问题。如何传授作文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尤其是面对一群阅读面十分狭窄的农村中学的孩子,有时会让我们十分难堪。因此,总是反复训练一些陈旧的话题,即便如此,很多学生也很难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纵然深知较广泛的阅读量、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带领他们展开大规模的课外阅读,课外布置也收效甚微,因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很多家长又外出打工,无法监督他们完成这样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十分令人困惑。

但是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前不久的这次布置关于童年的文章后,让我从某一学生的一篇文章中发现了一个可喜的收获,也实实在在明白了“教学相长”这个道理。这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么一个段落:小的时候,我会常随妈妈到家后面的菜园去玩,那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一颗大树挺立在菜园中,向一名战士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树下就是一块一块的菜地,不必说紫色的茄子,红红的辣椒,细长的韭菜,大大的南瓜。也不必说长着长胡须的玉米。单是菜园靠近家的后墙边,就是最有趣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蜗牛、蜈蚣、蚯蚓・他的这篇文章看似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学生对这篇课文学得很细、很透,也似乎从课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源泉,找到了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东西,作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农村孩子在没有许多玩具的情况下,所特有的童年乐趣。她在写自己童年生活的乐园时,知道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园中事物,也按照了由高到低,先写植物再写动物的顺序展开叙述。让我感觉这是个有心的孩子,有心观察自己真实的生活,有心仔细阅读课文,更有心巧用课本资源完成属于自己的作文。也给我的课堂教学得以启发,注重让学生学会潜心细致地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探寻文本中的写作资源,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读文和作文结合起来呢?应重点做些什么工作呢?

一、通过细读文本,充分读透内容,理解文章内涵后找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写作资源

当然,这就需要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很好的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文本,引导他们探寻发现并合理利用资源。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把课文作为训练阅读的资源,常常会忽略他的写作价值,如果我们转变以往单一的语文阅读价值观,多从写作的角度来细读课文,我们会从一篇课文中发现很多让学生写作的东西,教材的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种写法都是上好的写作资源。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时,我起先就告诉学生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们也要写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要用心读文章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完成习作。其实这个单元的文章若不会阅读,会感觉十分枯燥单调。尤其是《敬畏自然》这一课,特别难以读懂、读透。更难以找到什么写作资源了。这就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指导点拨。如文章第一段有句十分重要的话“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第一段的阅读指导就应重点抓住这句话去分析,首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所包含的语文元素,修辞、表达效果等,其次谈感悟,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究竟是何关系?文章中间部分应抓住这句话展开分析“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此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运用恰到的比喻谈谈人类和自然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这两处阅读好,文章内容便不难理解。

二、细读文本,学会巧妙运用课本中的写作手法,美化充实自己的文章

教科书里的课文,常常成为学生作文模仿和借鉴的范本,其体裁、题材、立意、写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都可以被学生作为很好的写作资源利用。如在写关于人物的文章时,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文章就是很好的写作资源。尤其是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探寻出关于写人物的资源。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各具特色,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不同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外貌特征,手法独特、语言精巧。怎样去写人物,正如莫泊桑所言: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点没钱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夫面前,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守门人、马车夫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实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守门人、混同起来。另外,《邓稼轩》这一课,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也是可利用的写作资源。

三、有时文章中的部分语言可直接引用、仿写,增强文章的深刻性、生动性

朱光潜先生曾说:“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般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般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有一位学生在写一篇关于亲人的文章时,(这个学生是留守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写的是他的爷爷。)他在文章的结尾直接引用了胡适的《我的母亲》中的一句话:要写我的爷爷的好处,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我都得感谢我的爷爷。这样的适当引用与模仿,不能不说也有它的亮点。

也许,我的这一微不足道的教学感悟早已被许多同仁发现并研用,也许,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仅仅靠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以本为本,激发兴趣,当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深入理解后,当学生们有了成功习作的快乐体验后,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学习语文,甚至会更有兴趣的广泛展开课外阅读,拓宽写作视野。所以我认为细读为本,探寻写作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让阅读面较狭窄的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去学好语文,写好作文。

上一篇:燃起乡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希望 下一篇:用爱去灌溉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