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最优化原则

时间:2022-09-18 04:33:12

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最优化原则

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最优化原则主要是依据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多种因素构成合力的规律而提出来的。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时,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设计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实施最优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取得最大可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而师生又只花费了最少的必要时间。教师坚持教学行为设计的最优化原则,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应有的作用。

一、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认为,应该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其各个环节、要素彼此紧密联系,针对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性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目标设置、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等。各种要素和环节既有各自的特殊问题,又相互制约和关联,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教学系统的整体相关性,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立足整体,要使每一环节和部分围绕整体目标而设立,同时又兼顾各个环节与部分的具体可操作性,使整体与部分达到和谐统一;要使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服从自身的需要,又符合自己所隶属的那个更大系统的要求;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

2.程序性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完成,需要其中各个部分和环节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加以落实,前一环节的实施会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实施,后一环节的实施需要依靠前一环节的顺利完成,这就是教学设计的程序性。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间的等级结构性和程序规定性,注重它们的相关性、连续性,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步地落实,以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应该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使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可较迅速地实际操作并能够不断熟练和提高,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

3.动态性

虽然教学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但教学设计的实际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流程图所表现的线形程序开展。有时候,没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步骤。例如,在某些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但我国中小学教学属于基础教育,其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因此,为了提高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开展的教学设计,就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论证工作。另外,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涉及的各个因素如环境、学生、教师、信息、媒体等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从何处着手工作,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略去一些不必要开展或无法开展的工作步骤,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二、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论性

教学设计依赖系统方法,可以保证过程设计的完整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但设计对象的科学性是系统方法无法解决的。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信息传递、接受和反映的传播过程,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教学设计的结果必须符合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论,所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总之,教学设计必须以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概念分析这四大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2.可行性

由于教学设计是针对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工作是相当具体可行的。例如,在分析学习任务时,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必须仔细剖析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概念、规则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下位概念和规则等,使之构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是按照科学的规律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条件下达到可能的最大效果。另外,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所作的规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如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各个教学环节都 被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成为教师教学的可行依据。只有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有效性

目的性越强的活动对设计的需求就越强烈。教学是一项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就需要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确定了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的双重质量指标,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的实质在于综合考虑教学质量、教学速度、教学时间因素,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使教学工作走向科学化和效率化,以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和学的效果。突出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效率原则,探讨实现教学的低投入高产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教育尤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三、搞好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从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这三种不同的分析开始的,因为这三种分析都处在教学设计的开始阶段,所以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前期分析的任务是深入教学工作的实际,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来确定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前期分析中的三种分析是相互联系的:学习需要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第一步,分析以后将得到总的教学目标,这个总目标规定了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的能力水平,表明了学生将要获得的终点能力;学习内容分析与学生特征分析之间虽然没有先后顺序,但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可明确学生的起始能力,进而确定学习起点,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学习内容分析就要根据前面两项分析的结果确定学习内容,促使学生从起始能力向终点能力转化,确保总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由此看来,前期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教学设计的背景情况,搞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所设计的教学从最恰当、最有利的位置起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因此,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问题的性质,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可靠的数据,能够使教学设计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把期望值的调查结果经过归纳整理,用学生的行为术语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这个指标体系进行现状调查,再把这项调查的结果也用学生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最后,把两种行为术语所描述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就得到了学习需要,同时也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这与“教什么”和“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这与“如何教”和“如何学”有关。最终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有:确定学习类型、进行信息加工分析、进行先决技能分析、安排学习内容、进行初步评价。这几个步骤仅是分析学习内容的一般过程,如果没有把握,可重复某个步骤,以确保学习内容的更加有效。这些步骤可增加、可减少,皆因学习内容而定。

3.学生特征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搞好教学设计的蓝图,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必须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必须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学生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学习风格。分析学生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适合其内部条件的外部学习环境,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要从三方面去做: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了解他们的一般特征以及测定他们的学习风格。

四、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诸多技能的组合,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有:(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3)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描述教学目标。虽然教学目标设计有它一般的步骤,但这些步骤是抽象而概括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没有定法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提高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才能使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

2.教学任务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只是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应习得的终点(相对)能力。教师接着要做的是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这项工作称为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促使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来以后,教师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

3.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类型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设计。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根据这三类知识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侧重的教学设计。从总体上看,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都要遵循这样两点要求: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必须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4.创造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教学模式,如个别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并且要了解和分析每种教学模式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运用的范围和限制,还要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程序安排,创造适合于自己特点和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师能够摆脱一般性教学程序的束缚,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设计走向成熟的体现。

5.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

教学设计除考虑教学目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心理是对一定教学设计的反映。一方面,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加工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还要注意捕捉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执教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另一方面,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完善个性。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应该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建立应以学生在教学时空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为基础。如果教学设计能促使师生双方的心理倾向趋于一致,则教学活动是协调的,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是高水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学设计所应包含的基本心理要素,可发现注意组织、认知指导、行为强化和心理趋合是其最基本的方面。

6.修正与补救教学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师修正与补救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主要是指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如果学生未达到教学目标,或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应重新考虑教学设计,包括考察目标定位是否适当,教学任务分析是否准确。如果上述设计不适当,则应予以修正,并重新撰写教学目标和进行补救教学;如果发现目标定位适当,且任务分析正确,则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策略及其实施情况,并进行补救教学,直到达到原定目标为止。总之,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或出了问题,不能只从教与学两方面去寻找原因,更不能一味责怪学习者,还应该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组成成分去详察细究。

上一篇:量力而行,小处着手 下一篇:融合TreeView控制和Authorware框架结构的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