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找“米”做“炊”

时间:2022-09-18 04:12:44

教会学生找“米”做“炊”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后当学生动笔写作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笔。教师就纳闷了:指导了那么久,怎么还不会写呢?通过了解发现,其实教师往往对作文“怎么写”强调得比较多,而学生更愁的是“写什么”。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学生也正为无“米”做“炊”而发愁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找“米”做“炊”呢?本文根据自身实践摸索总结了几条作文的取材之道。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不留心观察,美就会稍纵即逝。如果教师没有开发和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就会熟视无睹。

学生们的生活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单调、枯燥,课外实践活动也相对欠缺,生活面也相对狭窄。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归纳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思考,透过现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质,对观察对象作出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反映。

教师平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硬性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随身带着笔和本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并有重点地记下来。校园里有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师长,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的人。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能对这些人和事作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写出新意。

边观察边思考,用心去感受,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做到积累材料既有收罗的广度,又有认识的深度。

二、引导学生向教材要素材

学生接触最多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写作素材的一座仓库。语文书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典范性强,不仅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而且书中题材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闪耀着光辉人性美的人物:有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李白,有关心百姓疾苦,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的柳宗元,有胸襟宽广、性格豁达的苏轼等等,我们还可以从教材中得到一句句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格言和一个个典故。

教师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积累,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如我班一位学生在写《读书快乐》中写到:“与书交流,我感受到祖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壮山河;感受一代君主‘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胸襟抱负,在坎坷之余,会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向上……”小作者看似信手拈来的名言诗句,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更给文章增添了华彩。

三、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和影视网络中取材

书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多读书就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提供一条捷径。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刊、报纸,甚至上网阅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学生现在的课外读物各式各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这些课外读物归类:一是中外名著,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对新课标规定的中外名著进行有计划的阅读,并做好阅读记录;二是报纸杂志类,向学生推荐《美文报》《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时代邮刊》等报纸杂志,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还有就是《优秀作文选》之类的直接关于写作方面的书。

根据对我县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情节性、娱乐性强的课外书,这本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读物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等,引导学生认真分类学习借鉴,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要求学生上交一次阅读记录本,可以摘抄精美语句或语段,可以写读后的感受或思考。

除了课外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现代媒介中寻素材,电视剧、电影、网络,它们传递的人、事、物、理,最容易烙入中学生的记忆,这类现代媒体对中学生有巨大的魔力,其实,学生看电视剧、电影、网络,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既能丰富他们的积累,也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只要让学生拥有了乐于体验的兴趣,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动笔的巧手,学生在作文中就会多一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少一些平淡概括的叙述;多一些真材实料,少一些胡编乱造;多一些真情实感的流露,少一些虚情假意的表述,作文教学就一定会拥有一片别样的天空。

上一篇:让学生生活语文化漫谈 下一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