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形态的演变对文化知识传播效益的影响

时间:2022-09-18 03:44:41

知识形态的演变对文化知识传播效益的影响

摘 要: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知识形态的创制、演变和发展,对丰富、传承、保存中国文化及推进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论述了中国知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和由此带来的对文化知识传播效益的影响。指出了现代技术环境下,人们要充分发挥各种先进知识形态优势,获取文化知识,促进人类文明向更高级、更先进阶段发展。

关键词:知识形态;知识载体;介质;文化知识传播效益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20-04

知识形态是载体、介质和知识的复合统一体。它的作用是表达知识信息,它的目的是记录、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知识,使人类能够阅读、识别、吸取其中的文化知识信息,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类劳动、生活和生存技能与质量。

从中国知识形态发展史来看,知识形态是在人们艰苦不断的探索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远古图画,到甲骨图文,从帛书、竹简书的发明,到纸质图书,再到现代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形态、网络文化资源,知识形态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传播效益不断得到提升,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知识形态的历史演变及人类获取文化知识方式的变化、发展趋势

人类产生语言之前,和普通动物一样,靠“动作”“气味”“声音”暗示、表达、传递信息,交流生存经验和生活技能。产生语言之后,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积累文化知识,并创造条件,不断开发记载工具、材料,制造知识形态,记载、传播文化知识,保存人类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

1.文字发明以前的知识形态

人类产生语言而尚未发明文字时,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生产技能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由于人类发声器官的发达,原始的简单声音逐渐发展为系统语言,幼稚的动作变为丰富、生动、具体、详细、更为发达的程序化表演。

这个发展时期还没有产生物理属性下的知识形态,更没有固定的知识保存处所。语言、动作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介质。

2.远古时期的知识形态(主要是石刻画、岩洞壁画)

人类早期图画连同早期语言动作并存发展,对当时人类传播劳动经验,对认识大自然以及精神世界起到主要作用。图画作为物理属性下的第一种知识形态产生,对保存当时人们的文化知识做出了贡献。文化知识传播和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得到了丰富。

3.人类文字发明初期及周朝以前时期的知识形态

人类文字发明,晚于人类学会绘画,并从绘画中得到启示,部分演化成文字,并在实践中发明文字,后来,逐渐形成科学的六书造字法。同时文字刻写工具的发明以及铸造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声音、动作等所表达的知识信息转化为文字这种有形介质和声音这种无形介质复合表达的知识信息和新知识形态的产生成为可能。

出于人们积累、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由于当时人类保存文化知识成果的心态,把文字刻写在甲骨、石料或生活器具(如青铜器)或祭器等载体上,创制了以甲骨文为主的各种知识形态。从此,文化知识传播由原来简单的声音动作表达等方式方法扩展到利用有形载体记录传播保存文化知识。因而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方法得到了丰富,知识传播效益得到了提升。

4.春秋至西汉时期的知识形态

大概在春秋时期,基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和墨料这种书写材料的发明,丝绸竹简等这些书写材料(载体)的开发利用,人们又创制了“帛书”、“竹简书”等新的主要知识形态。西汉时期,虽然已发明了纸这种书写材料,但由于是发明初期,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没有大量普及应用到文化知识传播方面。因此从春秋至西汉时期,“帛书”、“竹简书”这两种知识形态成为人们阅读、获取文化知识,普及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知识形态。但丝绸价格昂贵,不易书写和修改;竹简沉重冗长,不便携带,在装订形式上,帛书主要是卷轴装,竹简书是简策装,阅读时,手动展阅,不像后来纸质图书那么方便快捷,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交通运输、社会制度等各种因素影响,文化传播广度、深远度、普及度,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毕竟这一时期新的知识形态提高了文化知识传播效益。

但也许正因帛书、简书的缺点,给文言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大概是由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和文章篇幅所限,迫使人们作文章时“惜墨如金”,从而创造出文章的简约句式,使文章内容简洁、文句浓缩,言简意概,读起来节奏优美、语句铿锵有力。

5.东汉以后的知识形态

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进行重大革新,开始大量造纸,从而使纸大范围普及,尤其在知识记录保存传播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隋朝刻版印刷术进而至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图书”这种新型知识形态登上知识殿堂,从而使文化知识的传播、传承和保存“前无古人”。“纸质图书”这种新知识形态,改变了人类文化知识历史的进程和方向。此后一两个世纪,造纸术和印刷术很快普及到全世界,有效地推动了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纸这种载体和纸质图书这种知识形态,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期以来,人们与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靠阅读图书获取知识成为习惯。虽然人类已进入了现代化时代,获取知识有了更为先进的方式方法,但人们与纸质图书依然割舍不下。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纸质图书将会与各种现代知识形态并存发展下去。

6.现代时期的知识形态

人类知识形态受制于科技的发展。传统知识形态,是纸质印刷型,传输介质是印刷型文字、各式纸张,技术上靠的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内容上呈静态文本或静态图文形态。用户与知识载体之间是身体与纸质载体之间的单一关系。进入工业化时期以至今天的网络时代,知识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当今时代,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信息高速传播时期,电脑技术与网络技术带来了知识形态的多元化,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子技术、光、磁盘技术等,缔造出各种生动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态。知识载体智能化、知识存储数字化、知识信息动态化,知识之间链接、转换快捷化、知识共享最大化等特征,是传统知识形态所不具备的。用户与知识信息变为身体与多元知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虚拟世界打交道,手机、电脑、电视、网络,各种视频设备、通讯工具充斥在我们周围。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相当一部分时间,我们是在与电子屏幕打交道,接受着数字化文化知识信息的影响,快速有效地充实着我们的文化知识,提高着我们各方面的技能。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被现代阅读方式取代的趋势。

从知识形态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各时期知识形态都是呈多元并存发展状态,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产生新的知识形态。新的知识形态总是要取代以往传统的主知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每当产生新的知识形态,都使得知识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普及度、人们的阅读方便快捷度等诸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每一次都推动了文化知识传播效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代知识形态,在科技发展和支持下,发展到了一个高级阶段,正向着文化知识传播普及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入方向发展。文化知识共享性越来越强,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获取文化知识的效益越来越好。

二、现代技术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知识形态多元化,导致获取知识方式多元化。从知识形态角度来看,有传统阅读方式,如纸质阅读。有现代阅读方式,如网络阅读,各种数字化图书阅读。从获取知识模式来看,有自学和课堂教学。

1.现代阅读方式与传统阅读方式比较有很多优势

现代知识形态的出现,影响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现代技术支持下人们的阅读过程,既融合了传统的视读方法,又有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听读、视听,在阅读中有娱乐,在娱乐中阅读,可动、可静,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方法,使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益和速度得到空前提升。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得我们不得不利用先进的工具。在知识获取上,我们已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网络工具。它们的方便快捷受到人们的喜爱。

(1)现代阅读面对的知识藏量极为丰富博大

网络文化知识就是一部超级百科全书,它时刻都在被更新和使用。它的使用方便快捷是传统纸质阅读材料所无法相比的,加之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和形式,网络世界如同带有魔力,吸引着无数用户。

(2)知识之间转换方式和速率不同于传统阅读方式

传统纸质知识形态阅读,知识之间转化方式和速率比较缓慢。因为知识载体物理属性决定,在转换时,只有手动机械更换知识载体,如,从一本书转换至另一本书,从而达到由这种书所载知识内容转换到另一种书的知识内容阅读。前提条件是,手头必须拥有两本以上数量的书本,否则阅读转换不能马上进行。要进行下去,就得创造条件,如增加藏书量,或寻找知识存储地(如书店、图书馆等),这显然要受到时空和速度的限制。阅读中发生问题时,不能马上查找到有效资料加以解决,要费时费力,或只能转换时空到资料更为广博的地方去,才可能解决问题,有时由于纸质知识形态管理上的缺陷,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有时甚至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传统阅读面对的知识载体单元多是书本或报刊杂志等,从纸质页面中获取有关知识,这种带有物理属性特点阅读转换方式显然是原始的落后的。进入网络世界,利用电子界面进行阅读,阅读效益和速度则大大不同,由于网络技术和通讯工具的发达,超文本链接、各种查询工具、搜索引擎等网络功能的开发,知识点的阅读转换飞快。或即时搜索,或通过网站,或通过超链接节点,阅读时可随心所欲,非常有益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以及文化学习和研究。冲浪式的网上阅读或浏览,使得读者用户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由纸质页面式阅读到现代电屏式阅读,在人类阅读方式上是一次飞跃性的大提高大发展。

(3)携带阅读的不同效益

随身携带书本(或报、刊)与携带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效果是不同的。书本因纸质特性:①体积大、重量重。即使是袖珍型图书也比不上一部手机那么轻便;②知识量相对单一。就是一本综合性图书也难与海量的网络信息相比;③书本无连带阅读功能。现代通讯工具可与互联网连接。网络超文本、多媒体等方式,使得读者不但能阅读单一界面知识,还能随意进行跨跃式阅读,在页面转换、网站转换、不同知识形态转换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在轻松娱乐中,丰富扩大阅读量,在潜移默化中充实知识面;④省时省力。人的阅读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疑问,传统阅读方式不能立即解决,势必要到处跑图书馆和书店求人帮助,费时费力。而网络阅读,即时就能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节省时间空间。现在人们已养成了利用百度、GOOGOOL等搜索引擎查询资料或到专业咨询网站提问咨询的习惯,随时解决问题,学习文化知识,使文化素质大大提高。随身携带一台智能手机,就是带着一本超级百科全书。传统阅读中“踏破铁鞋无觅处”,在网络世界“得来全不费功夫”。两种获取知识方式效益对比分明。

(4)网络资源环境查找资料效益优于传统环境

网络知识海量并随时自由享用。读者用户,查找资料的实现率大大提高,而传统手工查找资料,面对的知识量在一定时位下很小,面也很狭窄,只有通过转换知识存储地,面对更为丰富的库存量,才能较好地接近查找实现。时空转换和手工翻阅纸质知识载体的局限性,使得查找实现率极低。

网络工具发达使资料查找方便快捷。各种搜索引擎快捷方便的特点,较之使用传统方式查阅资料,不受时空限制,能节约大量时间与精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积极性俞来俞高涨。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服务越来越要求精确、高效、便捷。人们需要随时随地就能做到搜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益。网络资源就是为人们所需而产生的,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快捷、方便、海量性、生动丰富性、共享性、大众化等优势,吸引着现代人。现在,只要携着一部多功能轻便设备就是带着一本超级百科全书,应急所需,问题随时就能解决。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时展科技的更大进步,现代阅读方式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2.自学与课堂教学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历来重视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和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利用电子邮箱、利用QQ群、建设班级博客,进行网上家访,网上布置作业,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随时就能交流,避免了过去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交流的时空障碍或心理障碍,形成了网络环境下家、校、生的和谐的交流关系,优化了班级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现时期,中学各科教师,已经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进行备课,与传统授课方法恰当结合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共性:①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促成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②化静为动,使教学目标突出显现、教学知识点形象有趣,能强烈吸引学生解决知识疑难点问题,有利于加深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能力;③适当引用网络资源,丰富了课堂信息量,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设置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④优秀的课件,把传统备课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使师生之间课堂交流互动更为精彩生动,课堂效果越发出色;⑤网络在线远程教学是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同步视听,可以下载保存,学习过程灵活机动。从而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时空限制,使受教育者的数量范围得到了扩展,体现了网络教学共享性特点,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

教育教学总是与时代科技发展发生着紧密联系。所以相当时期内,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教育和发展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教育界经常举办课件制作大赛,各级教育部门极为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科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界同仁们也正为此而不懈努力着,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作用。

(2)现代技术环境下,人们自学获取知识的作用和效益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网络资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旅游、购物、求职等密不可分。各种搜索工具、各种学习软件,各种视频播放软件、网上课堂、各种教学视频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文化知识资源博如大海,可以自学的平台应有尽有。网络资源海量性、共享性、方便快捷性特点,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广知天下事”,真应了一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广采博取。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上网可立刻解决,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跑书店跑图书馆费时费力,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

学生由于学业紧张,作业负担重,上网时间少,再加上网络上一些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不良信息,使得一些教师家长谈网色变。有的生怕孩子学坏了,过多限制他们上网时间。笔者觉得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担心,网络问题青少年毕竟是少数,只要正确引导,合理监督,网络是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当前,教师从网络资源里查找资料,制作教学课件,进行备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已成为教师自我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网络资源,养成查找资料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习惯,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想、智慧,促进人生、学业上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媒体上关于青少年上网出现问题的种种反面宣传报道而吓到,不能“因噎废食”,应该积极鼓励他们上网,引导他们文明上网。

总之,是人类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信息知识形态的改善和演变,给人类带来获取知识的种种方便条件,促使知识传播效益一步步提升,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从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发展史可以想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世界,在知识形态方面将会比现在更为发达,文化知识传播效益将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张伟.书写工具对春秋战国时期文明传播方式的影响[J].学术交流 2008.(1).

[2]李更旺. 先秦文字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概述[J]. 图书馆学刊.1982. (2).

[3]赛兴嘎.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效整合[A].中国教育改革论丛[C]. 北京: 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10.

[4]李诗洪.动物传递信息[J].家畜生态学报.1987. (1).

[5]侯顺启.现代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变化及发展[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2.(7)下. (编辑:郭桂真)

上一篇:浅析网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下一篇:TPACK视阈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