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18 03:05:13

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这些都迫使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从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本文从学校类型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进行定位,考虑到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29-02

一、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人才需求不断上升,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际经贸)专业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贸专业的学校有700所左右,约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3。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式和中国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快速变化,中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同时,企业提高了对国际经贸人的需求质量,而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又严重不符合和企业的需求。因此,面对新环境和新需求,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部环境

现阶段的民办高校,其中一大部分是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其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主要是照搬其母体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适合于民办高校本科生的自身情况。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重视专业素质培养,轻视综合素质教育。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原来母体学院,所以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课比重较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上公共课,其综合素质很难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大一、大二时,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是很清楚,缺少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大三、大四时,没有开出较多的专业选修课来扩张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升专业素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的实践课较少,同时实践学时也少,不能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待遇较低,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不愿来学校教课或者来了不会教课。

3.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外语应用能力要强,而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却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外教较少,缺少锻炼的机会;听力和口语上,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有些学生本身外语基础差。计算机方面主要是办公软件学习较少、不深、实践较少,导致学生工作后有些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不会用。

4.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离。现有的教师评聘机制,使得教师更多的从事科研工作,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改进、创新和完善的精神,致使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实践,从而制约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高水平实现。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正是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新定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新定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一)学校的类型。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将我国高校分为四大类:一是研究型大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二是教学科研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稍逊于研究型大学;三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本科为主的一般高等院校;四是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主,具有显著的职业特点。鉴于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民办高校应定位于应用型高校。

(二)专业特色。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高校都设有国际经贸专业,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专业设置具有不同的特点。研究型大学偏向理论研究;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偏向于实践。综合性高校倾向于经济理论课;财经类高校倾向于实务课;理工类高校倾向于工业外贸知识;甚至一些外语类高校也设有国际经贸方向。

在考虑了上述问题基础上,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应考虑如下的问题。

1.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根据我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市场人才需要调查结果显示,56%的外贸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是最重要的。被调查的外贸企业认为,国际经贸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因为国际贸易业务需要和海关、银行、货代等不同行业的人员进行联系,以及报关、报检、船公司、结算等环节的衔接。因而大学生必须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同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因此,大学生应能够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办公能力、公关与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2.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国际经贸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虽然是对外贸易,但进行贸易的产品不同,需要对不同的产品的特点及行业要求。这就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具有某方面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培养可以根据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的需要而定,也可根据高校所在省份的支柱产业而认定。例如: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为汽车、制药和农业等,可以培养具有相关产业知识的国际经贸人才。

3.专业能力的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从事经贸业务的能力。这是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规则掌握与运用能力;国际市场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国际业务操作的动手能力;外语的听、说、译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等方面。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竞争,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应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教学方针,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突出品牌建设,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要求的专业技术技能,成为有特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基于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为从事具体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应用型人才,即能够较为熟练进行英语口语对话、能够马上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素养的高级国际经贸人才。

第二,建立一支有特长的师资队伍

形成特色专业的前提是拥有一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民办高校兼职教师比重偏大,而且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比重偏大,缺少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同时,缺少真正有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教师。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通过优厚的待遇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派出一些年轻教师带薪去企业实习,提高实践经验。

第三,重新修改课程体系,较大实务课专业课课程比例

许多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照搬原来的母体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不能迅速进入角色,还需要花费高额的职业培训成本。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过多,实务课较少。因此在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外,要增加一些有特色的实务课。例如: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

第四,重视实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对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一些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之后,学生具有一定课程基本知识之后,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人员,来讲授实践经验,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知、了解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面需求,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养起一定的业务组织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社交礼仪与习俗的能力。

第五,开展双学位教学

国际经贸专业可以与外语专业合作,开展国际经贸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双学士学位教学,使学生不仅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知识,更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学生只要另外交一定的学费和资料费,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在四年中修完两个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就可以获得双学位,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上一篇:高职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 下一篇:复述: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