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 美化生活

时间:2022-09-18 02:20:52

装饰艺术 美化生活

编者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舒适、美观及更有品味的商务办公和家居环境,据统计,伴随而至的装饰艺术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8000亿元。中国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饰博会”)于2006年9月7日至10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记者认为,这不只是一次单纯的装饰或者艺术的博览会,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举行向社会传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推广和普及装饰艺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也正是记者一直关注的话题:艺术品消费。那么,这次饰博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艺术”与“装饰”能否完美结合?我们是否已经真正进入了艺术品消费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了“饰博会”的现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跟踪采访。

“艺术”“装饰”完美结合, 门类令人眼花缭乱

版画家具亮相“饰博会”,展现版画与家具完美结合

你方唱罢我登场,国画、油画市场是此起彼伏,版画也姗姗走入艺术品市场。此次饰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版画家具。凸版木刻版画在我国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这是一种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使之凸起形成生动画面的艺术。凸版画中具有的普遍性与典型性来源于已有二千多年优秀传统的木刻艺术,并在制作工艺流程和表现形式上,达到了鲜明、滋润的完美境界,可以把水墨画的渲染、皱擦等笔墨效果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版画艺术的独特风格逐渐到达了完美境界,艺术家们开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为传统艺术驻入新的活力。于是,版画与家具的合二为一成为促进双方发展的理想结合模式,由此诞生了“版画家具”。版画家具的家具部分以浅色或腊饰家具为主,突出木纹肌理,与木刻版画的木味相和谐,形成“天作之合”。

中国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头构造的绚丽诗篇”,明清家具呈现出“金属般的流利雄浑的力感”,现代家具已是一种宣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媒介。在家具制造工艺技术已达相当水准的条件下,版画的融入和点缀,使其升华为一种艺术品,在家居生活中,带给人们优雅的古典气息。在“饰博会”中,来自深圳的艺术家对版画与家具的结合形式、创作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使版画成为家具的灵魂,同时让家具作为承载版画的最佳载体,感染现代都市人的生活。

创意紫砂壶 亮相“饰博会”

紫砂壶一直是古玩瓷杂中比较重要的门类,紫砂是江苏宜兴丁蜀镇出产的一种特殊陶土,因其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烧成的无釉细陶器――紫砂壶为双重气孔结构,因而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江苏宜兴的紫砂文化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在漫漫岁月中,一代又一代艺人们以抟土做壶为生,他们的辛勤劳作为紫砂壶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的赞语(阳羡,宜兴之古称)。早先紫砂壶还是作为茶具中的精品出现在人们视线中,随着明清文人的介入创作,紫砂壶逐渐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品。

此次参展的紫砂壶出自宜兴艺术大师崔龙喜之手,这位自幼与紫砂相伴的艺术家在他诸多的壶艺作品之中,都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收藏给他带来的灵感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他用充满激情创造的心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个性的龙喜紫砂壶艺,将艺术与创新融入其中,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喜爱。崔龙喜是蜀山人,1985年他涉足紫砂壶艺后,在短短二十年间制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紫砂作品。龙喜先生的新作圣泉壶,整个造型犹如一滴清泉,那泛着涟漪的茶汤里,有“滴水之恩”,有“清心的禅话”,也有“无边的风月”。相对无言壶则通过一个手势,表现出龙喜先生对现代都市中人浮躁、物欲的世界观的反思,经过无数孤寂的不眠之夜,用他宽广的胸怀,才创作出如此绝妙的作品。此外,龙喜紫砂壶艺还继承了距今4700年至38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创造了众多质感、色泽、气质和神态都更加圆熟、富有古玉感的玉琮壶。

南京“云锦”、济宁“苏绣”成为“饰博会”又一亮点

自古以来,“锦”在众多织物中代表了最高的技术水平,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称我国三大名锦,其中又以云锦最为华丽高贵,被喻为“东方瑰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得其名。它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其中以清朝乾隆时期的江宁织造最为繁荣。云锦主要是采用传统花缕织机手工织造,每台织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由2人操作,织造过程中大量使用金线,银线,并配以五色丝绒线等稀有名贵锦线织造而成,使之富丽堂皇,光彩夺目。云锦的图案主要以“龙”“凤”“麒麟”“牡丹”为主,显示出宫廷装饰的豪华气派,也因此有了“寸锦寸金”的美喻,成为赠送、收藏之极品。1956年10月,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句话带动了云锦艺术家们不断突破老的制作模式,开拓云锦工艺品在装饰艺术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2003年,一套灿若彩霞的云锦礼服装装扮着春节晚会主持人登上了舞台,让所有观众感到震惊,如此华贵的礼服还是首次出现在春节晚会上,也正因如此,“云锦”这一词语走进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此次参展的云锦织品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壮花云锦灿”“冰蚕吐凤雾消空”“新样小团龙”等名家作品都将在展会中亮相,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云锦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绝妙之处。

在此次饰博会上,一家来自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苏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位艺人长时间跟随苏州刺绣名师――濮凤娟及多位书画名家学习。此次展出的“百猫图”“清明上河图”“桃园三结义”等苏绣艺术,不仅形象逼真,而且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在情景的处理上也是意境幽远,富有诗情画意,堪称妙品入神、巧夺天工。

“饰博会”吸引海外展团 黄花梨木家具欣然登场

饰博会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厂商的关注,来自海内外的精美艺术品会聚一堂,其中,越南展馆的黄花梨木家具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

黄花梨木是当今仅次于紫檀木的珍贵稀有硬木材,与紫檀、酸枝、菠萝格等木材一样,早在唐代,就已经成为宫廷家具的高档木材。时至明朝,黄花梨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已达到巅峰水平,更是突显出其简约自然之美。由于它色泽温润,不易开裂、变形,易于加工和雕刻,纹理清晰而有香味,因而用黄花梨木制作而成的家具一直以来都是“古典家具之美”的代名词。人们在制作当中,大多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的方法,充分突出其自然肌理,加上它在阴天时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让人从视 觉、触觉和味觉都同时体味到它特殊的美。目前,我国海南出产的黄花梨木几成绝唱,越南地区的黄花梨木家具逐渐成为主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艺术收藏家及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中日韩漆艺精品当仁不让

漆是亚洲特有的天然植物材料,漆艺是全亚洲各国共同的文化艺术结晶。中国是漆艺术发源国,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历史,在世间留下了无数瑰宝,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漆器的出现表示人类已经不满足简单的生活,对于艺术的需求使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发明并使用漆,而西方世界在17世纪之前仍不曾见过漆器的踪影。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拥有的世界顶尖得漆艺技术,各国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发展出了不同的技艺。

本届博览会还专门开设了国际展馆展示来自各个国家的装饰艺术品,除越南部分以外,法国、日本、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都分别带来各自国家最具特色的艺术品,在国际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博览会还将设有中国国家馆、意大利馆、韩国馆以及国际别墅文化与顶级品牌、艺术品展、全球华人设计成就大展、中国绘画名家作品展、家庭装修设计展等多个主题展馆。

“饰博会”上书画艺术遭冷落

在农展馆三号展厅,陈列着微雕、家具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这里是中国绘画名家作品展的主展厅,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这里不论是参展商还是参观者都是寥寥无几,可谓是门前冷落。有一些展位甚至没有工作人员,只有几幅画挂在那里,有些留了联系方式早早回家。在和一些画家的交谈中,他们似在抱怨,原本说的展览场地在国贸,最后改成农展馆,不想参展吧,可是费用交了也不退还,算是血本无归。

绘画作品――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为何在“饰博会”无人问津,记者认为:其一,此次博览会虽为艺术装饰博览会,装饰和艺术在厂商那里结合起来,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还是没能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认为这次饰博会以“装饰”为主,即便来参观的重点也不在绘画作品上。其二,此次参展的画家虽然大多数都是美协会员,也有一些优秀的画家,但可能考虑了此次饰博会的性质,多数画家都没有将精品之作带来,多是一些平庸无奇的画作。其三,大多数参展画家此次参展的目的是想卖画,而不是宣传,但是真正的书画买家都将眼光放到画廊、拍卖会或者书画博览会上,就算是好的作品,在这个装饰味较浓的博览会上,也难以引起共鸣,进而找到知音。其四,艺术是高雅的享受,此次展览会虽说可以出售,但是记者见到一位所谓的“著名画家”当场叫卖他的作品,还推出如打折等活动,这种摆地摊性质的出售艺术品的行为确实让人不能接受。其五,人气不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饰博会参观者不多,第一天才1000多人,后面几天还要打个折扣,所以主办方的宣传不力,也是直接导致此次饰博会绘画名家作品展遭遇尴尬的原因之一。

艺术消费时代还未到来

饰博会的举办,从装饰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从与艺术结合的角度分析,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消费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原因有很多种。首先,消费能力有限。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艺术品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众所周知,不论是国画、油画还是瓷器,精品价格动辄百万千万,普通的也都在千元万元之上。以消费主体白领阶层为例,北京白领阶层月收入大多在10000元以内,以这样的收入购买绘画作品,动机当然不可能是仅用于家居装饰消费,更重要的是要用于收藏投资,如果考虑到投资,购买的对象当然是一些优秀的名家作品。但是这些画家尺幅小的作品最少也在5、6万元,白领阶层除了日常的支出消费,买一幅这样的作品还是有困难的,更不用说普通工薪阶层,他们的消费能力与艺术作品的价格上还是有很大差距。其次,缺乏艺术品消费意识。从古至今,艺术品一直是王公贵族或者文人雅士的身份象征,目前,虽说艺术品已经走进普通大众,但是主要还是作为收藏或者是投资存在,一幅百万千万元的艺术品没有人会把它整天挂在墙壁或者摆放在家里欣赏把玩,而是会藏在最安全、最秘密的地方让它蒙尘。提起艺术品,人们的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值多少钱?能有多大的升值潜力?而不是认为拥有它纯粹只是为了消费它。投资收藏的心态远远大于消费,一句话,只顾着赚钱,忽略了艺术带给人们的欢愉之情。再次,艺术从业者缺乏远见。不管是画家还是画廊,着眼点在于为数很少的藏家,却忽视了一个更重大的群体,普通消费者。“饰博会”二十多位画家,一两个画廊,清一色名不见经传,根本就没有引起艺术群体的关注。一个画家,一辈子的创作高峰能有几年?一生的精品佳作能有几件?这为数很少的精品又能卖出几个天价?或许画家这一生追求的是作品的极致,境界的升华,但是为了一件作品的天价,为了唯一的一个藏家而失去了普通消费者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孰重孰轻?我们心里应该有谱。艺术品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故宫里的珍品古代书画精品因为年代久远无法打开就是最好的证明,记者以为,为了传承艺术,画家应该重新定位,考虑消费群体,画更多的精品佳作,而不应该把眼光关注在拍卖天价,关心为数很少的藏家身上,画廊、拍卖公司更应当眼光长远,把目标放在普通的消费群体,培养艺术品的消费,使艺术品市场成熟起来。最后,媒体应当正确引导。媒体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艺术品的普及离不开画家、画廊、拍卖公司以及消费者,更离不开媒体,中国的艺术品发展到目前这种现状,媒体难辞其咎。纵观艺术品方面的报刊媒体,其栏目不是收藏就是投资,要么就是哪件作品创出天价,哪个拍卖公司突破几亿,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杂志出现消费栏目还是注入了投资收藏的信息。谈起艺术品消费,艺术品媒体总是阵阵有词,目前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还没有来临,这是市场决定的,咋一听,此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市场,媒体的先锋队在哪里体现?作为媒体,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而不是紧随火热的艺术品市场随波逐流。当务之急我们应当理清画家、画廊以及拍卖公司、消费者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艺术消费的潜在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和实际作用,要让艺术品愉悦于人,而不是控制人。

整体来说,此次饰博会是成功的,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装饰与艺术是完全可以结合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让艺术品走入大众生活、艺术品只有依赖生活才能更加成熟等深刻的问题,让市场、让所有艺术从业者去深刻思考。

上一篇:文物商店的现状及市场作用(国外篇) 下一篇:大画家小作品,有漏可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