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8 02:13:02

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比较优势减弱、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滑等多重因素的“夹击”下,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了2.3%,虽与“7.5%”的预定目标有差距,但仍实属不易。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外贸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当前外贸企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品牌塑造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等课题,也遭遇了跨境电商、“互联网+”等“新鲜事”,可谓外贸很忙,企业不易。

不可否认,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然风云变幻,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那么,外贸企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企业对出口市场前景预期如何,企业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2015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将为您呈现外贸企业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是由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和德国莱茵T?V集团联合发起并完成的,也是第4次此项报告。

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3.63万亿元,同比下降7.3%。7月当月,我国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8.9%、8.6%。进入2015年,除2月当月出口大幅增长48.9%之外,前5个月其余月份均负增长。6月份出口月度增速终于由负转正,但7月份出口重现负增长(见图1)。由此可见,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企业出口困难并未减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成为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成本上升这一重要因素,上年调查结果显示为影响企业出口的最大因素,本次调查屈居第2位。另外,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汇率波动加剧、资金紧张、贸易风险加大及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延续到了2015年,继续成为制约企业出口的突出问题(见图2)。

出口最多的地区:北美成第一,新兴市场亮眼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出口最多的地区是北美,选择比例21.5%;其次是欧盟,选择比例20.8%;东盟位列第3位,选择比例为13.5%。排在第4位的日韩,选择比例为11.4%。接着是拉美、非洲和东欧,这几个新兴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见图3)。本次北美超过欧盟登上第1名的宝座,与2015年美国经济表现好于欧盟有关。欧盟经济仍然纠缠于希腊债务危机,复苏乏力。而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外贸企业继续加码新兴市场。

在企业出口市场预期的调查中,与上年调查结果相似,企业普遍对出口的预期不高。在各市场中,选择“持平”的企业均占到了40%以上。不过,企业对北美、东盟、拉美、非洲及亚洲其他市场预期增长的比例较高,达到30%以上,说明企业对北美及新兴市场出口前景较为乐观。同时,针对欧洲、日韩出口,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高于其他市场(见图4)。

2015年出口:企业持谨慎乐观态度

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选择 “规模持平,利润下降”的比例最高,达到20.3%;选择 “规模持平,利润持平” 的比例为17.5%(见图5)。这表明企业经营情况依旧比较困难,具有一定的维持现状的意愿。另外,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 的比例达到17.9%,企业生存确实不易。不过,选择 “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比例达到19.5%,让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逆境中寻求突围,并取得了成效。

对于2015年出口规模预期,企业多持谨慎乐观态度。调查显示,企业选择“持平”和“上升”的比例相当,合占74%(见图6)。

调查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面向约1260家外贸出口企业,其中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28%;其次是轻工行业企业占18%,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15%,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1%,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8%,医保行业企业占4%,其他行业企业占16%。其中,55%的被调查企业是生产型企业,此外依次是服务型企业、流通型企业及其他,占比分别为24%、19%和2%(见图7、图8)。

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展会和电商受宠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参加展览,选择比例为35.8%。这一方式始终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中之重。随着跨境电商的崛起,电子商务平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本次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占到32%,相比上年27.7%的比例有所提高(见图9)。除此之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和境外营销网络这两种传统方式,仍然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渠道。

化解成本压力: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技术改造

当前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背后,是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推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出口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之痛。面对成本上升,企业有什么化解良策?调查显示,19%的企业认为最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接着是选择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方式,比例都为16%;15%的企业希望通过谈判让海外买家分担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见图10)。另外,向上游企业压价、产业转型,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等,都是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成本压力的主动性继续增强。在国家倡导再造贸易竞争新优势背景下,不少企业行动起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队伍中来。

抗击汇率波动:提高出口价格,使用人民币结算

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指出,2014年1月~2015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9.5%,给外贸出口造成了一定压力。这时候,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显得更迫切。调查显示,25%的企业希望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化解影响;24%的企业表示希望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较上年调查结果提高了4个百分点(见图11)。跨境人民币结算受欢迎程度正在提高。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实现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约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5%。另外,有17%的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这种避险工具来实现保值,还有企业通过扩大进口、不接或少接长期订单、缩减出口业务等方式化解汇率风险。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自有品牌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我国企业往往受制于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我国企业做代工的经历时日长久,而利润大头常被国际大品牌抽走。当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或可将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培育自有品牌作为突破口。调查显示,45.4%的企业表示拥有自有品牌出口,这一比例高于上年调查结果5.4个百分点(见图12)。这些企业多集中在机电和轻工行业。进出口经理人杂志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外贸企业过去并不关注品牌,现在开始积极创立自有品牌,特别是一些出口传统优势产品的企业。

希望获得支持:提供海外信息,改善融资环境

调查显示,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选择比例为22%;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紧跟其后,选择比例为21%;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占17%;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占16%;关税调整,占15%;支持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占7%;及其他,占2%(见图13)。

进入2015年,从支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路线图、自贸区扩容、改进口岸通关服务,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推进“互联网+”及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国7条”,我国外贸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期待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外贸企业。

随着稳外贸政策的落地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2015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有望改善。但从当前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来看,实现全年外贸目标困难重重。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破解阻力,方为上策。

(执笔:李前)

上一篇:对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单缸柴油机尾气热能回收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