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学德育规律与方法

时间:2022-09-18 02:10:52

阐述中学德育规律与方法

一、教育途径上要体现整体性

一是要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德育以思想品德课及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学校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开展学生基本道德养成教育,要发挥共青团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教师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梳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发挥家庭的辅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社会对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过社区来实施,以街道居民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学生德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二、教育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

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倾向,才能取得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实惠教育中要充实进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要素,强调公平交易、礼貌待客、勤劳节俭、讲究信誉等内容,这是时代赋予的崭新的家教内容。社会商品教育要强调商品社会属性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内涵、交换产品即交换劳动的法则,以及明确市场经济的属性和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学生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中稳妥地完成思想转型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自身提出了人才价值观和人才伦理观的标准,其中人才伦理观又是前提条件。为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的德育应奠定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之上,这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任务所在。

三、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

一是仍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手段。应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学生头脑中,其重点是解决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投身参观、访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矛盾纠结中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剔除消极的部分。三是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道德问题,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四是要运用影视、漫画等文化形式来增强工作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要把教育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五是要重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增强教育手段的时代感,提高工作的效率。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校的管理者和全体教师提高素质,积极参与到德育管理中来,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有崭新的面貌。

本文作者:郭焕茹工作单位:孙吴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试议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性 下一篇:农村职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