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油层注聚体系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18 12:15:19

二类油层注聚体系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 由于二类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性变差,驱替效率下降。本文根据不同聚合物体系恒压渗流实验研究结果,结合井组平均渗透率,完善二类油层聚驱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方法,注聚浓度匹配细化到层段,实现了注入浓度与油层的最佳匹配。注入浓度优化后,整体注入压力分布更加均衡,低渗透部位、薄差层吸水比例明显增加。

【关键词】 注入浓度优化 井组平均渗透率 恒压实验 聚合物驱

二类油层注聚初期对单井注聚浓度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但从注入状况看,出现注入困难井多,不同渗透率层段吸水差异大等问题。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注入浓度优化方法,提高注聚浓度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匹配性,为今后注入浓度调整提供指导。

1 二类油层聚驱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性分析

根据注聚后的注入压力、注入剖面等动态变化情况,对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性进行分析。

1.1 注入困难井多,压力分布不均衡

部分井注聚后注入压力上升速度快,注聚一段时间后注入压力接近破裂压力,出现注入困难。这些井与周围油井有3向以上连通,一类连通率达到62.3%,表皮系数-1.75,不存在油层污染,注入强度比全区低0.7 m3/(d·m),分析认为这些井原设计的注入浓度偏高,与油层不匹配导致注入困难。1.2 低渗透油层吸水量低,动用状况较差

统计注聚后36口吸水剖面不均匀井,厚度比例为23.3%的低吸水层段,吸水比例仅为12.3%,吸水强度2.7m3/(d m)。从北东块一区不同渗透率层段吸水剖面统计结果看,渗透率小于0.4μm2油层,注入孔隙体积仅为0.16PV,低于全区0.39PV,低渗透油层动用状况较差。

通过以上分析,存在部分井、层段与油层匹配性差等问题,需优化注入浓度,提高与油层匹配性。

2 二类油层聚驱注入浓度优化方法

为提高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性,以恒压实验研究成果建立的注聚体系匹配模板为基础,同时引入了反应井组渗流能力的井组平均渗透率,进行注入浓度优化设计。2.1 建立完善注聚体系匹配关系模板

为搞清不同聚合物体系与油层的匹配关系,开展了不同压力梯度条件下聚合物体系在油层中的恒压渗流实验。

从实验结果看,清水体系,压力梯度在0.1MPa/m(二类油层现场统计结果)条件下,渗透率为0.15μm2的油层,最高能够注入950万分子量,注入浓度为1500mg/L聚合物体系;渗透率为0.27μm2的油层,能够注入950万分子量,最高注入浓度为2000mg/L聚合物体系;渗透率为0.35μm2的油层,能够注入2500万分子量,注入浓度为1500mg/ L聚合物体系;渗透率为0.49μm2的油层,能够注入1900万分子量,最高注入浓度为2200mg/L聚合物体系;渗透率为于0.68μm2的油层,能够注入2500万分子量,注入浓度为2000mg/L聚合物体系;渗透率为1.24μm2的油层,能够注入1900万分子量,注入浓度为2500mg/L聚合物体系。

2.2 改进注聚体系设计依据的渗透率计算方法

以往在注聚参数设计时,主要根据注入井全井平均渗透率对单井注入浓度进行优化设计。但由于二类油层平面、纵向渗透率差异大,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达到0.76,纵向上渗透率级差达到3.4,因此,根据注入井渗透率进行的注入浓度优化设计,不能完全满足注聚体系个性化设计要求。

为了实现注聚体系参数与油层的最佳匹配,需要综合考虑井组内油水井渗透率分布、连通状况及连通层厚度等。为此,引入能够代表井组渗流能力的井组平均渗透率概念,进行注聚注入浓度优化设计。

2.3 优化匹配方法,提高注入浓度与不同渗透率油层匹配性

以恒压实验研究的注聚体系匹配关系模板为基础,对井组渗透率重新计算后,建立注入浓度优化方法。

从井组平均渗透率计算结果看,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井组平均渗透率大于注入井的渗透率;二是井组平均渗透率小于或等于注入井的渗透率。要实现注聚体系与油层的最佳匹配,首先保证注聚体系能够顺利注入。为此,在井组平均渗透率大于注入井渗透率时,井组注聚体系根据注入井渗透率匹配,在注入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上调浓度;在井组平均渗透率小于或等于注入井的渗透率时,井组注聚体系根据井组平均渗透率计算结果匹配,下调注入浓度。

对于纵向渗透率级差大的油层,单一段塞不能保证注入浓度与全部油层匹配,需要优化注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调整做法:

一是对单一韵律沉积、剩余油集中在小于井组平均渗透率的层段,采取梯次注入方式,先注高浓度段塞调堵高渗透层,再逐步下调注入浓度驱替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

二是对多段多韵律沉积的油层,隔层发育稳定、剩余油集中在小于井组平均渗透率的层段,结合分层测调措施下调注入浓度。

三是对多段多韵律沉积的油层,隔层发育不稳定、剩余油集中在小于井组平均渗透率的层段,采取高低浓度交替注入方式。

3 优化注入浓度的效果

3.1 注入压力分布趋于均衡,高低压井明显下降

注入浓度优化调整后,上调注入浓度的34口井注入压力由11.7MPa上升到12.3MPa,上升0.6MPa;下调注入浓度的401口井注入压力由13.5MPa下降到13.1MPa,下降0.4MPa。从北东块一区注入压力分布看,注入压力主要分布在10~14MPa,注入压力分布均衡。

3.2 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低渗透层吸水比例明显提高

统计301口井优化调整前后吸水剖面资料,吸水厚度比例达到88.3%,比调整前提高6.3个百分点,比注聚前提高17.8个百分点,吸水剖面得到进一步改善。从不同厚度自然层浓度调整前后吸水剖面变化看,不同厚度级别油层吸水厚度比例均有所增加,有效厚度小于2.0m的薄差油层吸水厚度比例增加17.0个百分点。

4 结论与认识

(1)以恒压实验研究成果建立的注聚体系匹配关系模板为基础,结合井组平均渗透率的注入浓度优化方法,能够使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更加合理。注入浓度优化调整后,薄差油层吸水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左右。

(2)在注入浓度优化调整的同时,根据井组剩余油分布状况,优化聚合物段塞注入方式,能够使剩余油得到更好动用。

参考文献

[1] 王德龙,郭平,亡周华,何红英,付微风. 非均质油藏注采井组均衡驱替效果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1):24-26

[2] 梁成钢,孙起,杜军社,邹民,杨可,崔建国.非均质油藏平均渗透率的计算[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34(1):34-38

[3] 黄伏生,胡广斌,刘连福,等.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油研究与实践[J].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6(5):33-38

作者简介

郭书野,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第四油矿,从事化验工作。

上一篇: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下一篇:水力增透技术在低透气性煤层中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