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08 12:20:58

学校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双语教学现状概述。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原因分析。改变目前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凉山教育就是民族教育。五十多年来,凉山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双语教育”更是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1952年起,先后在各县兴办了寄宿制民族小学,这些学校除开设汉语文外,还开设了彝语文课。但是,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民族寄宿制在中小学中一律被取消,民族语文教学也不再有它的地位。直到1978年,彝语文又才作为一门主科先后进入中小学,首先在部分小学实验,后来逐步推广。我校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教学是从1984年才逐步开始的。20多年来我校彝、汉双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全州民族寄宿制学校双语教学评比中也曾多次名列前茅,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彝汉双语兼通的民族人才,为凉山州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从1998年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彝、汉双语教学又一次走向了低谷。下面我就我们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我校彝、汉双语教学属“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教学为主,以彝语文教学为辅。

1.双语教学现状概述

1.1各年级开设双语教学的班级数。初一年级共有12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5个班;初二年级共有10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5个班;初三年级共有8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4个班,另外还有小学部3个班(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全校合计有17个班,1200人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彝、汉双语教学。

1.2教师配置情况。学校目前有4名双语教师,其中2人大学本科毕业,1人专科毕业,1人中师毕业;1人为专职教师,3人为兼职教师(兼任学校行政)。

1.3教材使用安排。我校从初一年级就开设彝语文课,彝语文教材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初一年级上期为小学彝文版第九册,下期为第十册;初二年级上期为第十一册,下期为第十二册;初三年级上期为初中彝文版第一册,下期为第二册,初中三年共上完6册彝语文课本。

1.4课时安排。初中部每个班每周安排2个课时,小学部每个班安排3个课时。

1.5双语教学成绩。从2000年以后,彝、汉双语教学成绩逐步下滑,特别是近几年来,双语教学成绩下滑越来越明显。县上统测和州上统测只考几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不及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个年级的差生几乎达50%左右,双语教学步入了历史上的最低谷。

2.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原因分析

2.1招生制度的改革是造成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之前中专招生还实行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政策的时候,彝语文科以50分的加试分计入中专考生的总分内,许多彝族考生就是因为有了这50分的加试分的照顾而考取了中专学校,且毕业后因为包分配而走入了各个工作单位。因此,那时候彝族学生学习彝语文的积极性很高,彝语文教学成绩也一直较好。但从1998年中专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因为中专招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所以报考中专的人数越来越少,彝族学生学习彝语文的积极性也随之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彝语文教学成绩逐年下滑。

2.2从1998年招生制度改革后,彝语文教学就不再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因而对彝语文教学不研究不过问,统一考试少、统一评比少,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阻碍了彝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2.3教材供应脱节,参考、练习辅助资料奇缺,教材内容编写与现实教学不相符合。此现象不利于教学研究、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2.4彝、汉双语教学任务不具体、目标不明确。表现在教学工作随意性和盲目性较严重。教学工作时紧时松,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

2.5对彝、汉双语教学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探索。表现在教学中尚存在“断桥”、“脱节”等现象,其结果研究成果一般化,往往就教法谈教法,没有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教改实验的有效经验也无法在面上推行。

2.6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不透,对教材的处理也较差,传授知识方法不当。解释多,而实际应用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与学严重脱节。

2.7中小学严重脱节。中小学双语教学衔接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小学彝语文课开设随意性大,想开就开,想开设多少开设多少,上到几册算几册,而有些地方又没有开设,从而造成中小学彝语文教学严重脱节。进入初中后彝族学生的彝语文水平层次不齐,大部分学生对彝语文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差,教师教学也十分困难。

2.8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按照双语教学的有关规定,第一类双语教学体制,初中阶段彝、汉双语课时比例应为7:6;第二类双语教学体制,初中阶段彝、汉双语课时比例应为6:7,其中彝语文课时不应少于5节。但是目前因为各种因素,彝语文课时只安排了每周2节,所以存在课文内容多,课时严重不足,而教师为了自己满工作量不得不教7、8个教学班,班级数多,还要跨年级,从而造成彝语文教学质量差,彝语文教学总体成绩严重下滑。

2.与用严重脱节。“学”与“用”严重脱节也是造成双语教学成绩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许多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了彝语文以后,没有用的地方,他们知道一些彝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得不到重用,甚至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认为学彝语文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好处。由于此种非常现实的“功利”因素存在,许多学生不想学彝语文,对彝语文教学不感兴趣,甚至还感到是一种多余的负担。

3.改变目前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3.1制订出与实际教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使双语教学有章可循、有任务可行、有方向可走。

3.2加强对彝语文教学工作的宣传,提高各阶层人们对彝语文教学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逐步统一到加强彝语文教学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认识上来,从而逐步克服各种消极情绪。

3.3重视和加强州、县两级彝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制订明确的教研工作计划,增加州、县两级的彝语文教学统测次数,且由州教研室组织每学年各县之间要坚持进行一次彝语文教学成绩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及时向各县教研室汇报,以此评比结果来作为各学校各彝语文科任教师当学年的成绩依据。我想这样会刺激各地区各彝语文科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若能长此以往也势必会提高彝语文教学成绩,从而使目前滑下低谷的彝语文教学有转机的希望。

3.4重视和加强对彝语文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工作。现在由于二类模式的彝语文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部分彝语文教师目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业务不精,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州教研室要定期对彝语文教师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从而提高彝语文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

3.5州彝编室要深入一线教学,进行调查研究,要编写出与一线教学实际相符,与民族学生的情感、观念相应,能被民族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新一套教材,并配备相应的教参、练习册等辅助参考资料。

总之,目前双语教学,特别是二类模式的彝、汉双语教学又一次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双语教学需要更多的扶持,更多的倾注和更多的奉献精神。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朝认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彝、汉双语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的是一定会达到的。

来稿日期:2010-07-11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下一篇:联系实际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