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视野下的宗教观:从“副本”走向“原本”

时间:2022-09-17 11:35:16

生活哲学视野下的宗教观:从“副本”走向“原本”

摘要:对于宗教,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的泥潭,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不能从意识领域这个"副本"去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质生活的关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现实生活这个"原本"。

关键词: 马克思 宗教观 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存在困境,一方面,人们认为当代西方国家的科技已经极为发达,而在西方国家,宗教仍然是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福建东南沿海这样一些发达地区,也是普遍兴盛。另一方面,有人质疑,竟然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为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还要允许。正确的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分析当今宗教存在的土壤及我们自身的认识错误,对于我们走出误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阐述的,马克思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人们只有在宗教的意识中走出来,才能够具有独立性,才能够独立的思考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马克思并不把对宗教的批判当做他批判的结束,而是他批判的开始,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生活是第一性的,真实的存在, 宗教是第二性的观念的存在。宗教观念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附属品。

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①"。在费尔巴哈的这个反对宗教的命题中第一个"人"表现的是一种类,第二个"人"是指现实的个体,实际上也就是说,类是个体的本质。但是按照宗教神学的观点,上帝是人格之外的至高无上的人格存在,而费尔巴哈把这种观点反过来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人的上帝不应该在人之外,而应该在人自身。但是,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费尔巴哈的理论,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理解并没有跳出人本主义的"泥潭",他把人抽象化了,把人看成是自然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说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②" 而马克思却看到,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认识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③"马克思这个论断言简意赅, 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第一, 马克思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方法, 借鸦片致幻功能为表喻形式, 揭示了宗教是人们关于自己境遇的虚幻意识, 而愚昧无知是其认识论根源。第二,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颠倒反映。人民是人在阶级社会相对于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称谓。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除了受人与自然关系的制约外, 更主要地表现为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等一系列矛盾关系。宗教就是被压迫生灵在苦难中的恐惧、叹息和绝望中的希望。马克思以此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他说,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 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④。 第三,如同鸦片又消除人的知觉一样, 宗教又消解人的理性, 使人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社会地位, 并将人改造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革命性溶蚀在安于现状、寄希望于来世的蒙昧状态中。可见在阶级社会, 就宗教的功能而言, 它总体上是有利于统治阶级而不利于被统治阶级的。⑤但是,马克思对宗教不是完全的否定, 更没有把否定宗教看成否定其他的前提, 他还是肯定了宗教的作用的。按马克思的观点,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没有独立的历史,更不是决定性的社会因素,但是宗教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⑥"

正如有需求就会有商品一样,只要现实的苦难继续存在,就会有对于这种精神鸦片的需求。宗教能够像鸦片一样具有镇痛的效果。

理论是苍白的,生活之树常青。对于理论的阐释必须走向生活,很多时候生活过程中的许多错误认识会遮蔽真理的太阳。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生活原本,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错误认识。

首先,反对把信仰等同于,不把没有看做没有信仰。信仰最早的方式产生于图腾,在原始社会的时代,是和图腾联系在一起的。而图腾是一种准宗教形式,所以人们容易把宗教等同于信仰。其实,信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对信仰者来说具有真实性,真理性的,道德性的社会意识,它还具有崇高性和伟大性。这种意识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反科学的。是一种有神的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信徒把神置于最高的位置,作为先知先觉者,作为整个世界的创造者。其实,宗教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的不成熟,不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起作用的力量的真实情况, 因而将其神秘化, 致使自然力量采取了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形式, 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一旦理性和科学发展起来, 人们识破了自然和社会的秘密, 懂得了物质世界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超自然的存在就消失了。人们由此就会发现, 被人们崇拜的对象实际上是人们的那些观念客体化的产物,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其次,认清宗教理念的虚假性。人们经常会倒因为果,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私有制的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生产力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文明。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你死我活的剧烈竞争性残酷无情性导致了大批的人的无家可归感、漂泊恐惧感,所以说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人们需要心灵上的抚慰,所以资本主义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也需要经过改革的宗教为它开路,为他做精神上的医疗。基督教恰恰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改革(比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因此,马克思说,新教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也能够说明中国的基督教信徒为何增加了。如果说资本主义制度和科学技术比中国还落后,基督教是传不过来的。相反,中国的佛教有可能传过去。关键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当代是最发达的,其资本的增值能力凭借其发达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具有霸主地位,而经过改革的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服务的)。但是,马克斯韦伯把新教伦理看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似乎也能够得到合理的阐释。

上一篇:发达国家和地区弱势群体福利照顾模式及其对我... 下一篇:讲正气 争做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