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宝玉(上)

时间:2022-09-17 10:16:18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代的史料缺乏,一般认为其活动中心在山西、河南等地;夏之后是商,其统治中心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陕西商文化遗址全省各地多有发现,但玉器发现不多;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又是西周建都之地,所以出土玉器非常丰富。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是神权和礼仪特征。商周玉器是在原始社会及夏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时,玉器在品种、数量、使用范围上更加丰富,在祭祀、丧葬和礼仪的运用上更加规范。相比较而言,“神玉文化”在商代玉器反映的更加突出,玉器成为天地人神之间交往的神玉,并表现为王权和神权的合一。而周代“礼玉文化”更加突出。其次是商周时期生活实用玉器大量涌现,如玉头饰、玉梳等等,开拓了实用玉器的先河。龙山晚期夏、商、西周玉器在玉材上也有从各种材质、各种色泽,尤是以黛色为主的“黛玉”向和田玉为主的“宝玉”集中的趋势发展。

一、夏玉器

龙山文化晚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主要文化普遍出现了大型的城垣,其中最重要的是良渚、陶寺及陕北石峁三大古城,这是相较以往的中心聚落的进一步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迈入了文明的门槛。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龙山晚期-夏玉器主要在陕北出土,除石峁遗址外(图1),还有延安芦山峁(图2)遗址,横山、子洲(图3)等地也有零星出土,这些玉器多属征集品,面貌复杂,但其玉质、工艺、器形等方面的一致性,可将之归为同一相延续的文化。现在学术界认为属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玉器具有大、长、薄的特点,且纹饰多雕在器物的两端,纹饰多以阴线刻成,刀、戈等多刻有数道平行的直线纹。石峁遗址出土有一件玉璋特征很明显,墨玉质,长柄末端略外弧,两侧雕出齿棱,与之临界处阴刻三组横向线数,三组横线之间再阴刻双线斜线。所以石峁的部分玉器已属夏文化,当可信。另外馆藏的几件玉琮具有山西陶寺出土玉琮的特点(图4、5、6)。1974年陕西长武农村公司工艺品门市部拣选的玉牙璧(图7),应属龙山晚期――夏的遗物。另外馆藏还有大量征集品:其一,玉锄,1959年咸阳西乡伊家出土,长24.6厘米,宽6厘米(图8);其二,玉铲,长10.8厘米,宽7.1厘米,1982年陕西省文物商店移交(图9);其三,玉斧,长19厘米,宽9厘米,1983年陕西渭南信义仓浪大队出土;其四,玉斧,长19厘米,宽9厘米,1960年咸阳出土(图10)。这些及其他还有一些被定为西周的器物(图11),应该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二、商代玉器

陕西发现的商文化,既有典型和较典型的,亦有不少有特色的方国部族的文化,关中东部主要有华县南沙村、西安老牛坡、蓝田怀珍坊遗址等,关中西部主要有礼泉朱马嘴、扶风壹家堡遗址等,而陕北的李家崖和陕南的宝山遗址则分属鬼方和巴蜀文化。但总体而言,陕西出土商代玉器不多,最重要的为老牛坡遗址。

老牛坡位于西安东郊灞河北岸,是一处以商文化堆积为主的古文化遗址,1985至1989年西北大学在老牛坡先后进行了六次发掘工作,共出土玉器9件①,除科学发掘外,老牛坡玉器还有零星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商代玉器多为征集,玉戈,1993年征集,长28厘米,宽6.3厘米,青玉质,阔援微曲,前锋峻峭尖锐,中有脊,两侧有刃,内作长方形,有穿孔,末端有锯齿状突脊,表面光亮润泽。商代玉戈一般都是平直的“一”字形,或略有弧度,援与内之间的装饰有凸齿,此类凸齿是商代玉器装饰的一个特点。商初玉戈较长,商晚期长度变小。一般而言,商代的戈中部有一条隐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刃部与边部刃有一凸起的小隔线(图12)。这些玉器当出土于老牛坡及其周边。另外1959年蓝田县寺坡村出土的玉环(图13),1956年河边采集的玉璧(图14)应都是在该遗址范围内。

陕西西周墓葬中还出土有不少商代玉器。1972年扶风刘家村西周丰姬墓出土有两件玉鹦鹉,大小、形状、纹饰相同,可以拼合到一起,内侧尚有切割时的锯线,当为中间对剖而成。碧玉质,扁平片状,为鹦鹉侧面形象,切割的一面平坦,另一面有立体的凹凸感。两面俱用细双阴线雕琢纹饰,大弯钩喙,“臣”字形目,头上边缘用凸齿来表现鹦鹉的高冠,由额前延伸到脑后,翅膀用涡纹线和如刀的折线来表现。尾羽上雕琢长弧线和折线,鸟腿前屈。雕琢细腻,形象生动。玉鹦鹉的雕刻线条细硬有力,装饰性很强,整体制作风格接近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同样有边缘的凹凸,一面雕琢成浅浮雕的形式,鸟身中部突起,有立体感,边缘较薄;鹦鹉的眼睛、翅膀的纹饰用双勾阴线刻成,拐角方折具有浓厚的商代风格,这是因为商代纹饰制作手法刚硬,砣具痕迹明显,交界面不处理,不考虑砣具转折收尾的手法使然。周代鸟类玉器,虽也有“臣”字形目,但一般眼角拖出两条线,与商代不同。因此这一对玉鹦鹉无疑是商代玉器,其制作时代应接近于妇好墓玉器的时代。商代玉器出土于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并不是偶然的。《逸周书》载:“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武王灭商后,西周贵族的确从商王朝得到了大批旧玉,有些可能进行了加工改制,有些就直接使用了,这也许就是丰姬墓中出土商代玉器的原因。1958年长安县斗门太平村采集的玉琮(图15),1951年西安北关董家窑厂送交的三件玉琮,其中一件呈圆筒状,与1984年出土于老牛坡的玉琮②相似。这四件玉琮属商器物的可能性较大。

三、西周玉器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周代建立的礼乐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西周玉器是当时礼乐制度和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周人凡朝聘、会盟、祭祀、丧葬、货贿、服饰、交易,以致服食,均需要用玉。“君子比德于玉”显示出玉在周文化中的地位,它是周代主流社会主导思想的载体和象征。至今陕西出土的西周玉器有3000多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西周玉器主要来自扶风刘家丰姬墓、长安县花园村与普渡村西周墓、宝鸡国墓及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1958年扶风上康村等。1972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扶风县刘家村东壕内发掘了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随葬铜器17件、铅器3件和一些陶器外,还有一批极有价值的玉器。其中有玉鱼、玉组佩、玉屈肢鹦鹉等。国墓是1974-1981年在宝鸡市区渭水南北两岸的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等地发掘的一批西周墓葬,出土遗物表明,这几处墓地属西周国遗存。国墓出土礼玉、装饰用玉(图16)、敛玉,还有相当一部分仿生动物玉雕③。长安县花园村、普渡村西周墓玉器是丰镐两京西周墓玉器的典型器物④,这些墓葬是1981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的,共出土玉器50余件。扶风上康村出土了玉璋、刀形器、玉佩及大量碎玉片。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属西周早期,虽玉器数量不多(图17、18、19、20),但对研究戈国玉器及戈国与周的关系十分重要。

总体而言,西周玉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大体可分为四类:

1、玉礼器:西周用玉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突出反映了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代不但对祭祀天地、四方神所用的玉礼器种类有严格区分,而且对王、公、侯用玉礼器也有严格的区分,《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馆藏的西周玉礼器有圭、璧、璋、琮,以及作为仪仗器的戚、戈、刀等。

玉璧:璧是由璧形石斧或璧形石等环状器演变而来,形状为圆形扁平体,中部琢空。圆形璧面称为“肉”,中心孔洞称“好”,璧的肉大于好。璧是一种神话了的权力的象征物,做成圆形,所谓“礼神者,必象其类,璧环象天”。表示其权利上承天意,不可置疑。同时,玉璧有敛尸功能,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和信物。出土数量较多,早期光素无纹,边缘不甚规整。例如1973年长安县镐京公社镐京大队出土的玉璧(图21)。中晚期出现了凤鸟纹、云纹等纹饰,线条柔和流畅,构图严谨。

玉琮:琮的基本形制是外方内圆形,犹如一中空的圆筒套在方柱上,内圆高于外方的部分称为“射”。另外也有一些内、外都作圆形的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量出现,商周也有出土。琮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地,也有敛尸作用,在考古发现中大量出土于墓葬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人据其形制认为它可能也是一种贯通天地的法器,兽面纹饰则可能表明要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沟通天地。造型皆呈高矮不等的方柱体,中心圆孔较大,边角线挺拔刚劲。1974年陕西县送交的玉琮(图22),1957年西安南郊出土的玉琮均如是。考古所见的玉琮有的位于墓主人头顶,有的位于胸部或两大腿根部。器多光素无纹,张家坡井叔墓出土的玉琮,四面雕刻凤鸟纹,凤鸟均钩喙、垂冠,纹样采用细线直刻和粗线斜刻相结合的技法,非常精美⑤。

玉圭:西周发现的玉圭多出土于墓葬之中,有的位于墓主人骨架的左、右侧,有的握于手中,有的放于腹部,有的位于椁之顶板上,形体一般较小。

玉璋:玉璋出土数量较少,基本为半圭形制。1980年陕西陇县凌底下乡王马嘴出土的五孔玉璋长达77.2厘米,宽33厘米,是少见的大型玉器。该器是取土时从断崖处挖出的,原定为西周时期。但西周璋均小,故当为龙山器物。

玉环:环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曰:“肉好若一谓之环。”指器宽度与内孔径相等的圆形玉器为环,但实际上出土的商周玉环多与此不符。环常用作装饰,以其用途定名,直径较大者,可作手镯之用;稍小者可为衣带佩饰或其他饰物的连接部件;甚小者可作指环、耳环,也可能作口晗之用。多为素面(图23)。扶风黄堆老堡子村60号墓出的龙纹玉环⑥,为圆形扁平体,在环的两面各雕出一条口大张、首尾几乎相连的龙纹,线条刚健流畅。

柄形器:柄形器最早见于河南二里头遗址,上饰兽面纹及凸弦纹。商周时期十分盛行,商代的柄形器较小,多为素面,也有饰兽面、人面、蝉纹和弦纹,西周除素面外,多饰凤纹和龙纹。器形一般做扁平长条形或方柱形,长短厚薄不一,下端收缩为短榫,榫上常有小孔。柄形器常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和腰部,所以可能是佩饰,也有人认为它是周礼中的璋。1982年陕西长安县花园村、普渡村西周墓共出土6件。其一:花园村15号墓出土。带鞘,通长18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玉质坚硬,色青黄,形似短剑,柄部有环状凸棱两道,器身插入鱼皮鞘中。鞘面鱼鳞纹排列规整,鞘端钻一小孔,形似鱼目,鞘身四面各有一条长而直的凹槽(图24)。其二:无鞘,花园村13号墓出土(图25)。

玉戈:西周玉戈延续了商代戈的形制和特点,但多小巧,可能属于礼仪或仪仗性质的佩饰物。例如1972年陕西岐山李村出土的汉白玉戈,长22.3厘米,宽4.4厘米,小于商戈(图26)。

戚璧:最早见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商周时期这类器物逐渐向瘦长发展,制作也变得较为简单。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类器物较少,多出于墓葬中,可能具有象征军事权力的仪仗作用。馆藏有一件戚璧,乃1978年陕西省洋县水乡出土,长15厘米,略呈圆形,两侧各有一段弧线,切削平直(图27)。

玉戚:1978年陕北贺家川出土的玉戚,虽刃部较锋利,但不是实用器,应为仪仗器(图28)。(未完待续)(责编:禹默)

上一篇:造地雷并不简单 下一篇:您没有访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