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野外驻训官兵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

时间:2022-09-17 10:13:21

长期野外驻训官兵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

部队长期在野外驻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少数青年官兵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调节,还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既损害官兵身心健康,又不利于部队安全稳定,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因此,及时掌握长期野外驻训官兵心理问题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非常必要。

通过对近几年参加野外驻训的部分官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长期野外驻训官兵中,容易产生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焦躁心理 由于各项训练任务繁重,管理要求严格,加之对驻训地的气候、环境等不适应,部分官兵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和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并可能出现消极情绪。

厌训心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训练积极性,训练时心不在焉,出工不出力,甚至对训练产生反感情绪,想方设法逃避训练等。厌训心理的产生会严重影响训练成绩,久而久之,有这种心理的参训官兵会感到困难重重,产生挫折和颓废心理。同时,厌训心理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影响周围其他人的训练热情,最终导致整体训练成绩下降。

空虚心理 自然环境比较艰苦,交通不够便利,信息来源较少,缺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加之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少数青年官兵情绪易低落,会产生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

对以上几种在长期野外驻训官兵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积极研究解决。特别是那些对应激的敏感性高、耐受性差及心理防卫功能水平低的官兵,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极易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更应高度重视。要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有计划地深入到部队驻训地,开展心理门诊、咨询,积极搞好心理卫生服务。为官兵订阅《军人心理健康》、《基层官兵心理常识》等书籍,并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网络、报刊等载体,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帮助官兵提高心理卫生素养,增强自我调节控制能力。通过采取放松训练、兴趣转移、劳逸结合、音乐减压、饮食调剂等措施,对官兵进行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负担,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基层单位培养一批会做心理疏导工作的骨干队伍,以便于能够及早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把心理卫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丰富官兵业余生活 要搞好训练氛围的调节,可以结合训练开展一些小竞赛活动,以活跃训练场气氛,调动官兵的训练积极性。如:通过“捆绑组训”、“穿插联训”等方式,丰富训练的内容、层次和样式,避免官兵出现“厌训心理”;成立书法、绘画、音乐等多个兴趣小组,活跃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排除孤单、寂寞的情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地方专业人士为官兵授课。通过丰富业余生活,帮助官兵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建立驻训官兵心理档案 通过为驻训官兵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官兵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为部队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掌握心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基层开展特殊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官兵心理发展特点及共有心理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提供借鉴。

上一篇:蜱虫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下一篇:教你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