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线条训练

时间:2022-09-17 09:52:26

中小学书法线条训练

书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艺术,仅从理论上有所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必须落实到书写,只有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才能表达它所包涵的技巧内容,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对线条有初步认识之后,即可转入线条的训练。

任何一根线条的完成,需要经历起笔、行笔、收笔的技巧过程。前贤有“逆入、涩行、紧收”的论述。意思是说用笔要做到圆润、含蓄、生涩、不打滑,也就是通过用笔要拉出一根高质量的线条。其实一根线条的完成,用笔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集中在起和收,而中段相对于两端则要求中锋行笔。清刘熙载云,“中锋取质,侧锋取妍”。就是说通过中锋用笔要充分表达线条的立体感及力度感。而侧锋主要是为了表达具体的线条形状。如“逆入”线条是圆润的;“切入”线条是方的;“顺入”线条是尖的。由于手指手腕的动作有微妙的变化,也就造成了不同形状的圆,不同形状的方及不同形状的尖。技法理论把它称之为丰富的用笔方向。总之线条的“形状不同”,其用笔的“技巧”肯定不同,“线形”越单一,越雷同,那么“匠气”就越重。

用笔的基本技巧是“提、按、钝、挫”,我们通过软性的毛笔和“硬笔”进行比较,发现硬笔只能做平面运动,拉出的线从头到尾是一样的粗细,所以它是二维空间运动。而毛笔则不同,它不但能平面运动,还可以“立体”运动,这样就在平面运动的基础上多了一维,构成了三维立体运动关系。通过毛笔的表现,粗的线条肯定是“铺毫”所致,细的线条需要用“锋”来表达,钝笔则表现线条尽头处的暂时停顿,紧接着便是墨痕方向的改变,这个用笔动作便是所谓的“挫”,“挫笔”具有“指向性”。毛笔通过“提、按、钝、挫”的用笔过程,能表现出书法千变万化的线条,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书法技法归纳为四类,即“执、使、转、用”。并做了延伸,“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迂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其中把执笔列为第一位,就是说写好字的关键在于“指法”和“腕法”的运用。只有充分的运用手指手腕的“生理”弹性,才能拉出具有视觉的“弹性”线条。前人对执笔的诠释众说纷纭,到底谁对谁错,没有绝对的定法,但有定则。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舒而宽”,执笔要舒服且宽松,以舒适为原则。执笔方法以五指执笔法和三指执笔法较为常见。无论怎样,只有指腕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熟练恰当,掌握轻重缓急,才能拉出具有力度感的线条。线条的完成其实与生理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纵向的线容易发挥指法的作用,横向的线则合乎手腕的运动,所以纵向的线多用指法,横向的线则需要腕法完成。只有指法和腕法的完美协调统一,用笔运用自如,才算正确的掌握了用笔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书法殿堂的基础条件是正确的“执笔”,关键是“指法”“腕法”的正确运用。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笔动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根线条的实际效果。松弛软弱的线条不可能具备弹性和张力,写出的字就不可能有神采,更不可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线条的练习应采取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的训练则必须依附于法帖。

1.简单线条的练习。(以秦?李斯《峄山碑》为范本)

此帖用笔极为简单,线条的特点类似于今天的硬笔书

写,是一种平面的运动,没有提按,线条单一,粗细

均匀,基本采取用“锋”书写的技巧,线条两端圆润

含蓄,特点是用线纤细且力量感较强,史称“铁线篆”,“玉筋篆”。

2.提按动作的练习。(以清?吴让之《吴均帖》为范本)此贴中的线条从头至尾粗细不一,说明作者在运笔过程中运用了提和按的用笔手段,线条是一种立体运动的过程,比起《峄山碑》的线条显然丰富了其内涵,也增加了线条的节奏。这种线条的练习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它相对于光滑的线的难度要大,这也正是毛笔需要表达的东西。

3.粗细不同线条的练习(以隶书《曹全碑》为范本)线条的粗细不同就是用锋与铺毫的不同。这样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通过用笔将毛笔的性能达到极致。即通过“提”“按”表达线条的粗与细、轻与重、短与长等等,犹如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一样,有起有伏,有张有落,协调统一,抑扬顿挫,使学生必须明白,书法的构成首先必须具备三根线条:最粗的,最细的,过渡的。其次是三根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调统一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之目的。

上一篇:对进城务工子女学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浅谈博客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