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博客隐喻的表达功效

时间:2022-09-17 09:34:32

汉语博客隐喻的表达功效

摘 要: 当前,网络博客已成了网民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之一。博客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媒体,赋予了隐喻话题新的时代气息。博客文章题材多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广大网民心声,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比比皆是,对隐喻的使用更加灵活,更富有创造性。本文通过对博客案例的分析,从认知的视角,探析隐喻的表达功效。

关键词: 汉语 博客 隐喻 认知

一、理论概况简介

隐喻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西方隐喻理论虽然纷繁复杂,但依据源域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划分为五类:“(1)替代论,代表人为Quintillian和Aristotle;(2)比较论,代表人为Abram和Harris;(3)互动论,代表人为Richards和Black;(4)映射论,代表人为Lackoff和Johnson;(5)概念合成论,代表人为Fauconnier。”[2]其中以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影响最深远。

二、隐喻认知的偏向性

Lac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既可以凸显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一个方面的相似性,又可以隐藏两者在另一个方面的相似性或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换言之,隐喻在把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的同时,也有可能弱化或者遮蔽本体所固有的特征。如在讨论Labor Is Resource这个概念隐喻的时候,Lackoff和Johnson指出将劳动力看做一种纯粹的资源,突出了两者之间可以量化管理、质量有好有坏、价格有高有低的共同特征,同时又遮蔽了劳动力在其他方面固有的特征:如劳动者是人不是物质,劳动者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的薪资有优良好坏的不同,劳动者是否对工作满意,劳动者是否可以享受到福利待遇,等等,以上特征都是“资源”所不具备的。Lackoff和Johnson指出,诸如Labor Is Resource这类隐喻所反映的观念并不总是完全符合事实。“These metaphors highlight those aspects of labor and time that are centrally important in our culture.In doing this,they also deemphasize or hide certain aspects of labor and time.”[1]国内曾经有学者将隐喻的凸显作用称为“外显功能”,将隐喻的隐匿作用称为“内隐功能”。前者与Lackoff和Johnson所说的“highlight”对应,后者与Lackoff和Johnson所说的“deemphasize”或“hide”对应。所以,隐喻表达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与语言使用者主观的立场、观点或感彩有密切的联系。

三、汉语博客隐喻的表达功效

隐喻表达的偏向性有助于增强博客文章对读者观点的导向作用。隐喻可以强化本体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弱化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可以强化本体在一个方面的特征,也可以弱化本体在另一方面的特征。隐喻表达不一定能够左右读者所持观点,却可以增强说服力。

(1)“一个粽子九千九,内里包了啥古董?”[3]

“天价粽子的成本并不在粽子本身,而在于搭配包装上。”[3]

“古董”是奢侈品的代名词,往往是经济富足的顾客才有能力购买的。博客的作者把粽子的馅比作“古董”,突出了粽子价格昂贵的特点,表达了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愤慨。除了价格昂贵以外,“古董”也具有历史悠久、做工精致、数量稀少、具有收藏价值等特征。如:普洱茶有“可入口的古董”之美誉,突出的就是普洱茶历史悠久,加工细致的优点。同样是用“古董”作喻体,在不同的隐喻当中所表达的意义和感彩是完全不同的。隐喻表达既可以美化本体,又可以丑化本体。

(2)“‘PX不比咖啡毒’偷换了哪些概念?”[6]

“既然如此,我们强烈建议把几位作者桌子上的咖啡拿走,换成等浓度的PX,请他们连喝三个月。”[6]

某报社“PX不比咖啡毒”的观点遭到了博客作者的反驳。此隐喻将PX重污染项目对健康的危害与咖啡对健康的危害等同起来,以此增强“PX项目无危害,无需担忧”这一论点的说服力。博客作者认为,PX和咖啡同样对健康有危害但性质和程度不同:咖啡低毒,可以饮用,PX则不可饮用。报社的视角集中于二者的共同点,博客作者的视角集中于二者的不同点。把PX比作咖啡实际上是将PX项目的危害程度弱化,凸显“无危害性”,淡化“有害性”。

(3)“移民潮再袭中国,我们应如何应对?”[4]

“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4]

博客作者将移民比作潮水,喻其规模宏大,来势汹汹,力量难以阻挡,把移民现象当做主动来袭的一方,把教育界当做被动防卫的一方,突出了教育工作者面对移民难以应付的被动性;“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旨在提醒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水壶,而应该把他们看做能够发光发亮的蜡烛,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4)“央行身陷孟良崮。”[5]

“央行没有抓准出手的时机,随着金融业市场的震动,央行如同积极求战的王牌七十四师那样身陷孟良崮绝境。”[5]

博客作者以七十四师隐喻央行,以孟良崮隐喻央行现状,突出二者因为战略失误导致自身处境艰难,前景不妙的共性。但是,孟良崮是七十四师的葬身之地,央行处境艰难但并没有陷入如此绝境,以孟良崮喻央行现状,似乎有一点夸大之嫌疑。

四、结语

隐喻有一定的观点导向作用。隐喻表达的偏向性决定了隐喻是语言使用者主观看法、观点和立场的代表,隐喻和事实未必总是完全相符,隐喻是博客作者用来增强说服力的一种手段,不是事实本身。隐喻可以美化事实,也可以丑化事实。对于看似美妙的隐喻表达应注意辨别真伪,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对认知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George.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67-68.

[2]王文斌.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述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25-32.

[3]阳信人.一个粽子九千九,内里包了啥古董,http:///2013-06-12.

[4]杨佩昌.移民潮再袭中国,我们应如何应对.http:///2013-06-25.

[5]张荣闽.央行身陷孟良崮,http:///2013-06-25.

[6]纸上建筑.“PX不比咖啡毒”偷换了哪些概念,http:///2013-06-24.

上一篇:搭建自主合作学习载体,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下一篇:对高中政治教材资源“再处理”的几点想法